当年的浦东和外滩
不过米歇尔第一次到外滩5号七楼时 , 就爱上了这个空间 。 尽管四壁光秃秃的 , 但走到露台上 , 米歇尔看着眼前的黄浦江和东方明珠塔 , “觉得上海这座城市的未来正在自己眼前徐徐展开” 。 她立刻决定租下这层楼 , 餐厅名为米氏西餐厅(M on the Bund) 。
要在外滩开一家独立于五星级酒店的西餐厅并不容易 , 外滩5号原名日清大楼 , 曾经由海运局使用 , 但从来没有一家餐厅在这栋历史悠久的大楼里取得过营业执照 。
当时外滩5号的店铺入驻由一名姓张的女士负责 , 糟糕的是 , 她对英文一窍不通 。 对于不会说中文的米歇尔来说 , 雇佣一名中国员工(上海人最佳)显得尤为重要 。 刘霞影是米歇尔雇佣的第一位员工 , 两人的初次见面在静安寺的希尔顿酒店 。 “一位高大但亲切的女士” , 这是刘霞影对于米歇尔的第一印象 。
在刘霞影的推进下 , 米歇尔与张女士的“谈判”缓慢而艰难地进行着 。 突破口来自一个谁也没有想到的巧合:米歇尔发现自己与张女士的生日非常接近 , 同年同月 , 日期也只差几天 。
“我们一定是‘姐妹’ 。 ”张女士兴奋地对米歇尔说 。
“要和人建立具体的联系”——一种十分中国的行事方式——这是米歇尔在中国学到的第一课 。 在那以后 , 一切事宜的推进都变得超乎想象的顺利 。 签订租约、申请营业执照、装修 , 米氏西餐厅的开业一天天地近了 。
1999年1月23日 , 米氏西餐厅正式开业 。 当天晚上 , 米歇尔和员工一起撤掉了餐厅里原有的所有桌椅 , 开办了一场开业派对 。
来的客人里有米歇尔在和平饭店时认识的外国商人、政客、有被朋友带来的外企员工、有对上海并不熟悉的外国游客 , 甚至还有M at the Fringe的客人专程从香港飞来上海庆祝米氏西餐厅开业 。 大家举着香槟、鸡尾酒、巴黎水 , 有歌手在台上唱歌 , 觥筹交错 , 一直欢聚到深夜 。
文章图片
1999年 , 在开业派对上的米歇尔
刘霞影负责站在门口接待客人 , 那是极其忙碌的一夜 , “客人来了 , 我们要帮忙放衣服 , 但人多到根本来不及(挂起来)” 。
二十年前 , 人均800元
“贵”是许多上海人对于米氏西餐厅的第一印象 。
陈希瑞在2001年第一次听说了米氏西餐厅 。 那时她还在读大学 , 好朋友被一位外国友人邀请去米氏西餐厅用餐 , 回来以后兴奋地和她说:“我今天去吃了一家特别贵的餐厅 , 人均800元 , 在外滩 。 ”
“人均800元 , 你骗人吧 , 上海哪会有这么贵的餐厅 。 ”陈希瑞笑着反驳 , 在她心中 , 人均100元的红房子和金钱豹就是很贵的西餐厅了 。
在开业以前 , 米歇尔就意识到价格可能成为餐厅经营的一个问题 , “在商店里买一瓶可乐只需要两块五 , 但在米氏西餐厅 , 你需要25元” 。
在当时的上海 , 大部分人显然并不能负担起这样的消费 。 但在米歇尔看来 , 米氏西餐厅的“贵”是有道理的:装修整个餐厅她一共用了一百万美元;仅仅是整修楼里的电梯 , 就花掉了72万元人民币 。
从这一角度来说 , fine dining的精髓正在于此:餐厅并不只是单单为了提供食物而存在 , 它为前来用餐的客人提供了一种舒适的氛围 。
“你可以在这样的氛围之下进行商业洽谈 , 和男朋友进行一场约会 , 和你的父母进行一场聚会 , 在这里你会留下独特的回忆 。 ”米歇尔说 。
推荐阅读
- 成为了|融媒记者在一线||正月十五佳节到 元宵汤圆走俏高陵区市场
- 师李飞|在“火锅之都”,最挣钱的不是火锅,竟是它?
- 上海|全村超200人在沪做汤圆 安徽歙县汤圆村:天涯共此“食”
- 厨师|一场悄无生息的巨变正在发生,厨师影响较大
- 师李飞|在“火锅之都”,最挣钱的不是火锅,竟是它?有人因此年入近4000万元!太香了→
- 团购券|凯德分店停业近一个月 蜜菓奶茶仍在销售团购券
- 牛奶|金黄诱人,奶香四溢的岩烧乳酪,在家轻松搞定,零添加更健康!
- 台湾|旺来旺来,在台湾走红超过一甲子的美食——凤梨酥
- 冬奥|精彩冬奥丨烤鸭、饺子……春节特色美食在冬奥村广受欢迎 为运动员打造温馨舒适之家
- 冬奥|80只烤鸭!300斤水饺!运动员在冬奥村这样过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