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改|春节习俗丨过年必吃的花样花馍~

在老家山西晋中地区 , 每逢过年 , 巧媳妇们便挽起袖子 , 和一大盆面 , 几番搓擀揉捏后 , 光滑的面团如被施了魔法 , 在手中逐一变出了花朵蔬果、飞禽走兽 。 上屉蒸熟 , 揭盖 , 麦香混着热气 , 一个个花馍各呈笑脸 , 被等候多时的人们轻轻取出 。 娃娃们猴急地下手去抓 , “啪”被大人打手 , 因花馍还需完成最后一道工序才算圆满——点红 。 用筷子蘸取食用红色 , 如画龙点睛般 , 在馍馍上轻轻一点 , 年便在这一点红色中热闹喜庆和丰实起来 , 日子似乎也从此蒸蒸日上、丰盈满足 。
李改|春节习俗丨过年必吃的花样花馍~
文章图片

被舌尖宠爱的花馍
花馍是个大概念 , 有多种形态和品类 , 它可以单独成型 , 也可以组合造型成一个个故事 。 总之 , 巧手巧思的“婆姨们”(北方方言 , 指婚后的女性) 会根据不同场合、时节 , 将面与水 ,经手和心 ,塑型造物、表情达意 , 从心尖到指尖 , 从物象到思想 , 小小花馍作为介体 , 一次次完成了人与土地、与生活、与世界的互动和对话 。
一个花馍 , 一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双手 , 一段绵延的工艺传承;一些人 , 一方食俗和乡土风情的延展 。 山西每年春节后举办的花馍大赛 , 将散落于民间的面塑手工艺再一次带入大众视野 , 不同地区的花馍各具风味和特色 。
曾坐在炕头捏花花儿、蒸馍馍的乡村大娘二婶们没想到 , 从老一辈手里传下来的这玩面的活儿 , 咋一夜就上了电视?以往顶多被三村四邻称为“巧媳妇”“巧婆姨” , 咋一下就变身为手工艺人 , 馍馍还成了工艺品?
九石榴一佛手的圐圙
圐圙(音:kū lüè) , 花馍集大成者 , 小娃儿满月与此有关 。 满月的娃娃 ,得到最多的是大人们的美好祝福 , 言语似嫌不够 , 不如用具象的吃食来锦上添花 , 于是 , 好看又好吃 , 寓意好、能互动的圐圙 , 便满足了人之所愿 。
圐圙这种花馍诞生于何时似不可考(据说山西闻喜花馍盛行于明清时代) , 山西、陕西等北方省份均有此赏食两用的面食 。 圐圙一词 , 有说源于晋语“分音词” , 有说源于蒙古音译词 ,但其义项趋同 ,皆和“ 圈” 有关 。 蒸出来的圐圙 , 底座即为一个环形大面圈 , 中空 , 面圈上有石榴、佛手、桃子、花朵等象形物 。
传统圐圙塑的标志象形物为9个石榴、1 只佛手 , 可谓“九石榴 , 一佛手 , 守住亲娘永不走” , 表达娃娃守着家人好养活或恋家之意 。 现在的圐圙 , 为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 增加了鱼、龙等物 。 圐圙端出来 , 瞅一眼造型 , 即可知满月娃娃的性别:圐圙上带盖的即男娃 , 不带盖则为女娃 。
李改|春节习俗丨过年必吃的花样花馍~
文章图片

△满月男娃娃圐圙
不过 , 如今无论男娃女娃 , 圐圙面圈上都可以加个盖 ,盖上的造型更丰富 ,色彩更艳丽 ,也更喜气 。 凡满月、婚、寿、生日等纪念 , 圐圙便十八变 , 以长命锁、龙凤、寿桃等不同应景造型营造气氛 。
晋中市榆次区的李改燕在花馍艺术展上拿过最具人气奖 。 采访当天一大早 , 繁忙的馍馍房里 , 除了她和制作花馍的伙伴们 , 还有两个专门从内蒙来考察学习花馍制作的同行 。 看着姥姥、母亲做花馍长大的李改燕 , 如今将圐圙制作再次捡起来 , 越做越顺手 , 越做越有感觉 , 她还在传统花馍的型色上增添了自己的理解和创意 , 订制者络绎不绝 。 “临春节时 , 订单太多 , 只能临时增加人手赶制 。 ”李改燕边忙活边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