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蘇州,在一碗面裏。( 二 )



既然如此 , 在“吃面”这件事上 , 苏州人就格外上心 , 更加不会马虎了 。 据说在美食界 , 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只能选一种美食代表苏州 , 那一定是苏式面 。

图 | @姑苏桥苏州有句老话:吃面吃汤 , 听戏听腔 。 汤面 , 是苏式面的精髓 , 而汤 , 则是面的灵魂 。 毕竟 , 在苏州人眼里 , 一碗面好不好 , 就取决于汤 。 老苏州人擦黑起床赶着吃的头汤面 , 冲的就是这汤 。 吊汤是个技术活 , 各家大小面店都有自己的独家配方 。 最普通的做法 , 是蹄髈加鳝骨 , 配以秘方调料 , 以文火熬成 。 熬好之后 , 汤色透亮如琥珀 , 不见任何杂质 , 喷香扑鼻 , 咸淡适中 。


图 | @姑苏桥
而外地人之所以觉得苏式面可以代表苏州 , 则是因为苏式面的浇头 。 苏式面的浇头 , 就是苏帮菜的精华 。
清末有个叫夏曾传的人 , 对袁枚推崇备至 , 写过一本《随园食单补证》 。 在这本书里 , 对比扬州、北京之面 , 他是这样写苏州面的:至若吴门下面 , 无论鱼肉 , 皆先起锅而后加 , 故鱼肉之味与面如胡越 , 甚无谓也 。

图 | @姑苏桥这位仁兄是官三代 , 随祖父、父亲走过不少地方 , 熟知南北风俗 , 但对于苏州人对浇头的感情却不甚了解 , 什么叫“甚无谓也”?苏州的朋友对此表示反对:苏州人吃面 , 向以浇头面为主 。
苏州餐饮协会会长华永根编过一本《苏式汤面》为苏州面扬名 , 苏州籍作家王稼句为其做序 , 在序里 , 他说:
苏州之面 , 确以浇头为特色 , 花色甚多 , 有焖肉、炒肉、肉丝、排骨、爆鱼、块鱼、爆鳝、鳝糊、虾仁、三虾、卤鸭、三鲜、什锦等 , 不下数十种 , 一种之内又有分别……

图 |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各地的面都有浇头 , 但苏式面的浇头绝对是个中楚翘 。 不时不食 , 是苏州人的倔强 。 当倔强遇到最爱 , 那就是倔强的爱——吃面 , 浇头更要讲究时令 。 五月虾子上市 , 虾子、虾脑、虾肉做浇头 , 就是苏州有名的三虾面 。 对于苏州人来说 , 这简直就是上苍所赐的美味 。 做三虾面的讲究先不说 , 只说吃 。 葱油拌面的做法先做打底的面 , 快速把面条拌匀后倒入三虾浇头 , 让每一根面条都要裹上酱油和虾子 , 再配上姜丝、炒青菜、炸黄豆、酸豇豆几碟小菜 , 叫人一时不知该慢品细味还是大快朵颐 。

图 | @姑苏桥六七月三伏天没胃口?这种情况绝不会发生在苏州 。 鳝鸳鸯的双浇面往面前一端 , 不信你还能困乏得了 , 一碗不够吃 , 还有鳝糊面、卤鸭面、爆鳝面、枫桥大面……熬过三伏天 , 金风不止送爽 , 还送来了苏州人心尖尖上的那份用蟹黄、蟹膏做成的秃黄油浇头 。 吃过了这碗面 , 天气一日日凉下去 , 也就到了吃羊肉面的时候……

面 , 就这样融入了苏州人的日常 , 时月即久 , 便成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

江南向来精致 , 苏州自不必说 。 唏哩呼噜三下五除二吞到肚里去 , 滋味如何也来不及细品 , 这种北方人的吃面方式 , 在苏州人看来 , 是不可理喻的 , 也是不讲究的 。


图 | @離弦CS讲究 , 是苏州人的吃面态度 。 因为讲究 , 所以苏式面也就有了许多“不足为外人道”的暗语——红汤、白汤、硬面、烂面、宽汤、紧汤、免青、重青、过桥——外地人初到苏州 , 听到这些暗语 , 难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 一时竟不知怎样才能像模像样吃碗苏州面 。 其实 , 红白汤、硬烂面、紧宽汤、免重青这些 , 基本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 猜不透的是“过桥”:莫不是还要端着面过一座桥才能吃?其实 , 过桥就是把浇头单独盛着 , 放在另一个盘子里罢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