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詹本林
自古以来 , 茶和禅总是有种不解之缘 。 佛教崇尚饮茶 , 有“茶禅一味”之说 。 “禅”是“禅那”略称 , 意为“静虑”、“修心” 。 茶作为饮食在寺院里盛行 , 起始是因为形而下的健胃和提神 。 禅僧礼佛前必先吃茶 , 而且学禅务于不寐 , 不餐食 , 唯许饮茶 。 如此修心悟性 , 以追求形而上的心灵净化 , 对自然的感悟和回归 , 在静思默想中 , 达到真我的境界 。 禅的意境多少和茶的精神意趣相通 , 茶的自然朴素、淡泊清净以及韵味隽永 , 与禅所要求的天真、自然的人性归宿不谋而合 。
在大西南的临沧 , 禅与临沧茶同样结下了不解之缘 。 雍正年间编篡的《顺宁府志》中写到凤庆曾有两座“茶庵”:“一在州城北二十里黄土坡 。 纳僧知觉募建 。 前后为佛殿 , 左香积右禅 , 关外汲水 , 施茶近经 , 住持僧必上重修 。 一在州北一百里太平哨 。 ”又提到“风腋亭”:“在州南五里新旧两城之间 。 知州吴远鏊 , 以此地行旅多所止息 , 捐金建亭 , 有静室 , 奉大士像 , 左一楹为禅房 , 召僧煮茶 , 以济行者 。 ”
【禅与临沧茶的不解之缘】 乾隆年间编篡的《顺宁府志》中 , 时任顺宁知府刘埥写了一篇《顺宁杂著》 , 其中写到:“郁密山在郡城西南三十里外 , 幽深高旷 , 松柏阴翳 。 元明时土酋驰骋其间……楚僧洪鉴来此 , 坐枯树空身中 , 苦行二十余年 , 渐立禅院 , 名太平寺 。 迄今百余年来 , 善果叠成 , 规模清整 。 花木繁秀 , 为顺郡禅林第一 。 寺旁多别院 , 亦皆静雅 。 其岩谷间偶产有茶 , 即名太平茶 , 味淡而微香 , 较普洱茶质稍细 , 色亦清 , 邻郡多觅购者 , 每岁所产只数十斤 , 不可多得 。 僧房左下 , 清泉石上流 , 潺潺可听 , 凿池贮水 , 汲烹新茗 , 尤助清香 。 三楚陈君鸣凤以篆书题寺楼一联曰:‘门开红叶林间寺 , 泉煮青山石山池 。 ’景真而句佳 , 余每于公务之暇 , 轻骑往游 , 可得浮生半日闲也 。 ” 乾隆二十年(1755) , 张泓在其所著的《滇南新语》中说:“……茶产顺宁府玉皇庙内 , 一旗一枪 , 色莹碧 , 不殊杭之龙井 , 惟香过烈 , 转觉不适口 , 性又极寒 , 味近苦……”2006年年初 , 《云南画报》组织采访人员前往凤庆进行考察 , 李雨霖在其文中写到:“距石洞寺不远有个灵应山寺 , 也是一座道观 , 里面的梅复祉道长已经82岁了 , 她19岁就在这里修行 , 她说:‘过去寺里有茶山 , 我们自己揉茶 , 除了留下待客的 , 其他背到街上去卖 。 解放后归生产队了 。 ’老道长一个人住在寺里 , 虽然年纪大了 , 但身体很好 , 每天还要写写画画经文 。 在大殿的走廊上 , 同样也有一张茶桌 , 上面摆着几十个杯子 , 是为香客们准备的 , 看来这应该是寺院的规矩了 。 从老道长这里了解到凤庆的寺院过去都种茶的 , 这山上的茶原先就已是满山了 。 ”
清咸丰七年(1857)左右 , 云州(今临沧云县)士绅刘有培到太平寺游览 , 有诗一首 , 诗名《游太平寺》(全诗载入《顺宁县志》中) , 诗的后四句写道:好烹春茗烧火叶 , 贪看秋花绕翠林 , 风送泉声兼竹韵 , 并来禅院助清吟 。 可见这时候 , “禅与茶”不仅仅只在寺院传承 , 还在世间百姓中流传 。
据说圆悟克勤禅师曾提出“禅茶一味”之后 , 禅与茶便形影相随 , 并赋予茶一种崇高的使命 , 就是由一片小小的茶叶 , 承载起了人的一种文明并指导人们思考着生和死、心和色、思维与存在等根本问题 。 由此 , 一碗茶水就不再是一种生理需要的饮料了 。 禅就是茶的翅膀 。 因为茶的本性是冷静的、思索的、理智的 。 在一年四季变化的大自然中 , 成片的茶树永远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 , 人们在一叶一芽中看到了希望 , 得到当下的宁静 , 这就是一种禅意 。 而临沧 , 这片澜沧江畔神奇美丽丰富多彩的土地 , 这片世界茶叶原生地之一的土地 , 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遍布山山水水的大叶种茶 , 更有有建于清代道光年间 , 集建筑、雕刻、绘画为一体的云南民族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代表建筑之一的广允佛寺 。 这一切 , 似乎向世人述说着这里就是“禅与茶”结缘的又一神圣之地 。
推荐阅读
- 中国茶文化:诸葛武侯与普洱茶
- 金盏花形态特征与品种
- 赵朴初说饮茶——但以喜心饮茶,就有禅意
- 紫罗兰习性及栽培技术
- 临沧茶文化
- 名茶与产地:西湖龙井茶
- 中国都市的茶与休闲[内有插画]
- 中国历史当中的大叶茶与普洱茶
- 禅茶一味——韩国茶道的发展
- “茶黄素”与“茶红素”会影响红茶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