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茶树病虫的综合防治

农业部已在2000年提出无公害产品将是茶叶生产的目标和要求 , 也是未来茶叶产品的市场准人标准 , 因此茶叶病虫防治也应以此为目标提出综合防治的思路 。 要从茶园生态系的整体平衡来考虑 , 不要只局限于防治对象 , 既要考虑当时当地的病虫种类 , 还要考虑到未来和环境保护 , 既要考虑当前的利益和效益 , 更要考虑长远的影响和带来的后果 。 在措施上应考虑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 , 而应强化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 。 应特别加强如下几个方面 。
3.1 改善茶园环境 , 发挥茶园自然调控能力
茶园是茶树有害生物和有益生物种群的栖息生境 , 保持好茶园环境的生态平衡以及重视茶园周围的生态环境 , 为保持和改善茶园树冠的密集郁闭度和茶园周围的植树造林 , 可有助于茶园生态系的生物多样性 , 发挥茶园自然调控能力 , 以达到茶园生态系中生物种群的平衡 , 这是实施良好综合防治的必不可少的外部生态条件 。
【新世纪茶树病虫的综合防治】3.2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 加强生态调控的力度 以田间栽培管理为基础的农业防治 , 由于它是以改变茶园生态系的栖息生境为主要目标 , 是一种温和的调节措施 , 因而在无公害茶叶生产中有害生物的防治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发展新茶园时要注意选择和搭配不同无性系品种 , 要注意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有较高抗性的无性系品种 。 采摘可减轻假眼小绿叶蝉和茶蚜、茶叶螨类的发生 。 施肥和病虫发生密切相关 。 日本近20a来超高量施用氮肥 , 使得茶炭疽病流行和根腐病严重发生 。 此外 , 偏施氮肥会改变茶树芽叶中的氨基酸组成 , 酸性氨基酸比例增大 , 有利于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蚧、螨类)的发生 。 而有机肥的施用可使中、碱性氨基酸含量增加 , 不利于蚜、蚧、螨类的发生 。 由此可见 , 通过农业技术措施的运用以提高生态系统功能 , 进而起到控制病虫发生 ,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3.3 强化生物防治 , 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有益生物是茶园生态系中除茶树、有害生物外的又一营养级 。 它具有特异性强、不污染环境的特点 , 也是茶树害虫生态调控的有力手段 。 在无公害茶叶的生产过程中 , 强化生物防治 , 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 生物防治内容包括有益微生物、病毒、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 。 有益微生物在茶树病虫防治中获得成功的有苏云金秆菌、白僵菌、蚜霉、韦伯虫座孢菌、座壳孢菌等20余种 。 90年代在黑刺粉虱上分离并繁殖应用成功的韦伯虫座孢菌是国内外首次应用于害虫防治的一种Aegerita菌 , 经在福建、浙江大面积应用 , 田间防效在70%以上 , 持效至少3a 。 昆虫病毒的应用在茶树害虫的防治上已获得很大的成功 。 我国已从40多种茶树害虫上分离得到63种昆虫病毒 , 其中核型多角体病毒 38种 , 颗粒体病毒17种 , 质型多角体病毒5种 , 非包涵体类病毒3种 。 茶尺蠖NPV病毒、茶毛虫NPV病毒在我国已达到大规模应用的程度 。 寄生性昆虫应用于茶树害虫防治的有赤眼蜂 (对茶小卷叶蛾和茶毛虫的卵)以及绒茧蜂(对茶尺蠖幼虫)等 。 此外 , 多种捕食性天敌(包括瓢虫、草蛉、蜘蛛、捕食螨)对各种蚧类、茶蚜、假眼小绿叶蝉均起着重要的自然控制效果 。
3.4 合理进行化学防治 , 实现无公害生产化学防治具有高效、速效的特点 , 但也具有环境污染、农药残留、抗药性形成和害虫再猖獗等弊端 。 在当前实现无公害茶叶生产的呼声中 , 虽然并不完全排除使用化学农药 , 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首先 , 在农药的使用原则上要强调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 , 对农药的要求不强调其"杀灭"作用 , 而是更注重于"调节" 。 要根据经济阈值进行防治 , 低于阈值的可不进行喷药防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