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类茶道的代表性人物是皎然、卢仝、赵州和尚等 。 借助于饮茶使思想升华, 超越人生, 栖身物外, 达到羽化成仙或到达参禅修行的美妙境界, 是中国古代茶道的主要类型之一 。 在众多史料记载中均体现了这一关系 。 如卢仝饮六碗后, 到达“通仙灵”的境界, “七碗吃不得也, 惟觉两腑习习轻风生, 蓬菜山, 在何处, 玉川子, 乘此清风欲飞去 。 ”如壶居士的《食忌》曰:“苦荼(在此读:茶cha)久食羽”;陶弘景在《杂录》中曰:“苦荼, 轻身换骨”;《宋录》中曰:“新安王子鸾, 豫章王子尚, 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 道人设荼茗, 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以及四川蒙山甘露祖师吴理真在上清峰植茶七株, 后人有“仙茶七株, 不生不灭, 服之四两, 即成地仙”之说 。 宋代范仲淹曰:“众人之浊我可清, 千日之醉我可醒 。 卢仝敢不歌, 陆羽须作经 。 长安酒价减百万, 成都药市无光浑 。 不如仙山一啜好, 冷然便欲靠风飞 。 ”明代罗廪在《茶解》中曰:“茶通仙灵, 久服能令升举, 然蕴有妙理, 非深知焉好不能得其当 。 ”明代朱权的《茶谱》有“予以一瓯, 足可通仙灵矣 。 ”
饮蒙山吴理真七株仙茶四两, 即成地仙 。 卢仝的“六碗通仙灵”, 皎然的“三饮”便得道、赵州各尚赐僧徒三次“吃茶去!” 。 虽然数量不等, 算法不一, 有如碗有大小, 茶种类有异等, 但揭示的修行类茶道思想相同, 即把饮茶活动作为修行悟道的一条捷径, 借助于饮茶活动得到物我两忘的心灵感受, 达到仙人般精神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