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盔|一键解锁“隆桥驿”美食之——隆昌刁锅盔

锅盔|一键解锁“隆桥驿”美食之——隆昌刁锅盔

不管是否情愿 , 生活总在催促着我们大步向前 。 人们整装待发 , 奋力前行;走到哪 , 都有食物的陪伴 , 从个体生命的游走到食物的位移 , 从人生命运的流转到食物地域性的转变 , 食物都伴随着人们的脚步 , 从不停歇 。
锅盔是西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的民间小吃 , 尤其是在陕甘宁青地区流传已久 。 饼大直径二尺外 , 又圆又厚像锅盖 。 锅盔源于外婆给外孙弥月赠送的礼品 , 后发展为风味方便食品 。 锅盔的特点是用油和面 , 文火炕制 , 中空、外酥、里起层、边厚、吸汁、不漏汤 。 从烹饪手法上讲 , 锅盔最讲究的是在火候上的把控 , 锅盔较厚 , 同时讲究外黄酥脆 , 里面松软 。 与其它饼不同 , 锅盔是将发面揉成型 , 放入热锅 , 盖严锅盖 , 慢火煨烤 , 待饼子膨胀发起 , 饼底炕干后翻个面儿;这时候 , 锅盖就要半掩了 , 以防锅内的蒸汽把炕干的饼面再次回软 , 一来不好吃 , 二来也不好看 。
锅盔夹猪头肉是小吃的绝配;将猪头肉大刀切块 , 夹入刚出锅的锅盔里 , 热腾腾的面香将猪肉烘托到极致 , 而肥肉的油腻又被锅盔吸纳为无形 , 又香、又酥、又软 , 吃起来口感丰富 , 非常过瘾 。。 我们今天要去的就是坐落于四川之边境、紧靠重庆的隆昌市中心街37号的——刁锅盔 。
【锅盔|一键解锁“隆桥驿”美食之——隆昌刁锅盔】传说 ,锅盔到了秦代更是被发扬光大、普及推广 。 秦人制作的锅盔 , 个儿大、饼厚、瓷实 。 据说锅盔最初不叫锅盔 , 因其外形酷似树墩的横截面 , 因而被叫做墩饼 。 当时秦军行军时士兵配发的墩饼 , 一个都有五六斤重 , 一个墩饼的直径大约在50-60厘米左右 , 厚度也都在15厘米左右 。 而且士兵的携带方式也很独特 , 两个墩饼为一组 , 在每个墩饼上钻两个眼儿 , 用牛皮绳系好 , 前胸、后胸各搭一个 , 如同民间过去常用的褡裢一般 。 这一特殊的携带方式在突遇作战时 , 墩饼竟成了极好的单兵护具 , 起到了盔甲的作用 。 更难得的是 , 敌军射过来的箭 , 扎在墩饼上 , 被秦军士兵拔出来后 , 又可用来射杀敌军 。 墩饼能\"吃箭\" , 也成了秦军获胜的一大法宝 。 而后士兵们便把墩饼唤做\"锅盔\" , 即用锅烙出来的硬面盔甲 。
\"锅盔\"也由此而名声大振 。 秦人出门 , 家中必烙锅盔 , 让出门的人带上 , 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 秦军能力克群雄统一六国 , 除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原因外 , \"锅盔\"作为战士的主要干粮 , 也有着突出贡献 。 锅盔的保质期比较长 , 适合长时间存放和携带 , 这和锅盔的用料及制作方法密不可分 。
锅盔的制作方式非常讲究 , 要用上好的小麦面粉 , 用水搅拌 , 和成面团 , 待发酵后用擀面杖擀成大圆饼 , 置于平底大铁鏊中 , 用文火慢慢烙之 , 炕干水分、皮微焦黄而瓤干香醇 。 锅盔即使在炎热的夏季 , 放上10天半个月也不会起霉变质 , 适合长距离作战食用 , 完全可以和今天军队所使用的压缩干粮媲美 。 【摘自百度】

(图片来源于店家)
原创:胖瘦食安圈
文 : 颜子
2022年:第084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