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隐藏在最低调省会的美食,只有当地人才能找到( 三 )


食客端走坐下 , 挑一箸饸烙入口 , 筋、柔、光、滑、鲜、香几种口感混合在一起 , 在舌尖上翻江倒海 , 而浓香的汤底上厚厚一层牛油又给食客带来“敷嘴”的感觉 , 寡淡的杂粮饸烙在牛肉汤和牛油的滋润下顿时变得鲜活 , 吃上一口便停不下来 。
其实 , 相比山西刀削面、陕西臊子面或者兰州牛肉面 , 石家庄的牛肉饸烙同样是用带着冲击力的香气挑战食客的鼻腔和味蕾 。 与南方小吃的清淡不同 , 这种香气霸道且极具侵略性 , 哪怕寂寞安静的深夜 , 在小铺点一碗饸饹当夜宵 , 它也能够凭借一己之力 , 搅动着四周清冷的空气 , 于唇齿碰触、大快朵颐间 , 安抚食客的肠胃与心灵 。
3?
牛肉汤与碳水的新晋CP——牛肉板面
如果说驴火是保定的名片、火锅鸡是沧州的代言 , 那么在现在的石家庄 , 牛肉板面算是地方美食的王牌了 。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 , 石家庄并无牛肉板面的存在 。 钟爱牛肉汤的市民 , 大都伸着筷子在罩火烧和饸烙之间横跳 。 某一日 , 牛肉板面横空出世 , 似乎忽然之间空降到石家庄的街头巷尾 。
石家庄牛肉板面的全称是“正宗安徽太和牛肉板面” , 别看石家庄牛肉板面全称前面有“正宗”二字 , 但它其实与正宗没有毛线关系 。 板面确实起源于安徽太和 , 但太和人根本不知道牛肉板面这回事 , 人家太和板面是妥妥的羊肉板面 。 当板面顺着铁路来到石家庄后 , 原版的羊肉汤干净利索地被店家换成了石家庄人的牛肉汤 。

若想接地气 , 继承庄里人喜闻乐见的“明厨明灶”形式依然是最明智的选择 , 早期的板面店家也不例外:一部人力三轮车就是一个板面店家的全部 , 通常选择在车水马龙、尘土飞扬的街边巷角停下 , 车旁席地摆着是二套破旧的折叠桌椅 , 桌上摆着落满灰尘的醋瓶 , 以及一盒子方便筷子 。 车上的双眼液化气灶上支着一口煮面的大锅和一口盛满了辣椒的小汤锅 。 锅边是装着各种蔬菜的大箩筐 , 三轮车的车帮上搭着擀面、抻面用的案板 。
板面是小麦粉揉成面团后抻出来的 , 经过“抻”这一灵魂操作 , 面的粘性、劲道等潜力被彻底激活 , 宽阔的面身透露出一股倔脾气 , 散发出纯粹的麦香 。 店家在案板上把面抻好 , 下锅煮熟 , 再把煮好的板面盛在罩着塑料袋的大碗里 。
当板面煮好以后 , 板面的灵魂便粉墨登场——煮面锅旁边的那口小锅里 , 是一锅早已熬好的、漂浮着大量红彤彤辣椒的牛肉汤 。 只见老板从小锅里舀出一勺混合着辣椒和牛油的热汤浇在面上 , 一层红油覆盖的雪白的牛肉板面便热气腾腾地摆放在食客面前 。
牛肉板面经过石家庄人的本土化的“调教” , 完全变成了“石家庄人喜欢的样子” 。 除了板面 , 通常会碗里散放着几块软烂多汁的牛肉 , 还会有豆皮、丸子或火腿肠 , 再配上个卤蛋 , 上面撒上辣椒段 , 有条件的还可以再加上一份蔬菜、卤五花肉或卤鸭腿 。

图 / 视觉中国
板面入口 , 首先感觉是爽弹劲道 , 然后才是石家庄人熟悉的牛肉汤的香气 , 一口吸溜下肚 , 板面像喷火的火箭穿过云层般驶入空荡荡的肚子里 , 从口腔到鼻腔似乎燃起一团火 , 好像要顺着食道蔓延进肠胃 , 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让人迫不及待地还想再吃一口 。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 , 石家庄人并不嗜辣 , 即便有喜食辣椒的食客也不过是用小勺在碗里舀一点辣椒油 , 或者夹一筷子干炸辣椒意思一下 。 然而随着九十年代川菜在石家庄的盛行 , 本地的年轻人最先接受了无辣不欢的观念 。
正如普朗克说的:新理论代替旧理论不是说服拥护旧理论的人 , 而是拥护旧理论的人被替代了 。 年轻的石家庄人对板面那红油热辣的刺激口感毫无抗拒力 , 即便连续吃上几天 , 也不觉得腻烦 。 彼时石家庄的学生们大都是学校周边小吃摊上牛肉板面的常客 , 在他们心中 , 牛肉板面堪称是“永远的神” , 那一口油香热辣的满足 , 逐渐演化成为石家庄年轻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惦记的家乡味道 。 于是 , 石家庄人热爱的牛肉汤终于与辣椒热烈拥抱到一起 , 在年轻人的拥护下完成了一次升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