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膏是一个传奇的饮品 。 普洱茶膏在清代紫禁城中荣光四射 , 在雍正、乾隆等清代帝王心中妙绝无双 , 在马嘎尔尼使团手中置若珍宝 , 在末代皇帝溥仪笔下的饮普洱茶膏 , 仿佛是紫禁城生活中最惬意的时刻……时光回到二十一世纪 , 2004年 , 鲁迅、许广平夫妇收藏的3克清宫普洱茶膏被神秘买家以1.2万元高价购得;2010年 , 广州拍卖会 , 28块清宫普洱茶膏以100.8万天价拍出 , 2012年 , 贡润祥普洱茶膏荣膺博鳌亚洲论坛唯一指定茶礼 , 成为当时的新闻热点 。
普洱茶膏如此尊贵 , 价值完全可以与金玉媲美 , 缘何坊间对普洱茶膏不甚了解 , 甚至不知何物 。 因为从诞生的那一刻起 , 便是帝王等上层阶级专享的饮品 , 清代特有的御用制度 , 更是对普洱茶膏保密有加 , 王公贵族、宠臣近侍也只是偶有赏赐普洱茶膏 , 寻常百姓更是闻所未闻了 。
其实普洱茶膏的出现是具有必然性的 ,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对制茶工艺归纳为七步 , 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 , 在空气氧化作用下 , 出现膏化现象 。 陆羽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 , 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 , 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 。 而且陆羽认为 , 真正好茶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 , 这里指的“皱” , 是含膏的表现 , 即外形褶皱 , 茶汁流失少、茶味浓 。
《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 , 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 。 虽然陆羽从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 , 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 , 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 , 而只是让“膏”(普洱茶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 , 与真正意义上的“普洱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 。 即使后来出现民间进贡的“普洱茶膏” , 都未能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 , 都属于“含膏”的性质 。 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个品目 , 其中“岳州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 任臣《十国春秋》记载 , 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 , 就有贡品普洱茶膏进献 , 即“贡建州茶膏 , 制以异味 , 胶以金缕 , 名曰耐重儿 , 凡八枚” 。
与唐代不同 , 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 。 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普洱茶膏) , 是茶中的珍品 。 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 , 先将茶蒸熟 , 再“须淋洗数过 。 方入小榨 , 以去其水 , 又入大榨出其膏” , 成功地将普洱茶膏从茶叶中分离 , 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普洱茶膏 。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普洱茶膏 , 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做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 。 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玉蝉膏”和“耐重儿”两款普洱茶膏纳入其中 , 说明当时已将普洱茶膏列为单独的茶品 。 二是在饼茶制作过程中 , 以普洱茶膏涂抹饼茶表面 , 以示其优 。 宋代蔡襄在其著述的《茶录》中对此有专门的描述:“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 , 故有青黄紫黑之异” , 这里的“珍膏”就是普洱茶膏 。
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时 , 对“珍膏油其面”则显得更为重视 , 甚至把普洱茶膏的质量好坏作为鉴定普洱茶标准 。 他在其撰写的《大观茶论》一书中 , 就如何从外观鉴别普洱茶膏时指出:“茶之范度不同 , 如人之有面首也 。 膏稀者 , 其肤蹙以文;膏稠者 , 其理敛以实” 。 意为:看茶的表面 , 就像看人的脸面 , 普洱茶膏稀者 , 饼茶表面多皱纹;普洱茶膏稠者 , 饼茶表面纹理不明显 , 光亮凝聚 , 质地坚实 。 显然 , 膏稠者 , 是宋代好茶的代表 。
推荐阅读
- 历史悠久的景迈茶文化
- 武夷茶市变迁的历史原因
- 中国黄茶的历史脉络
- 茶的历史 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
- 紧压茶产生的原因及其历史发展过程
- 如何做玉米浓汤
- 如果太阳突然消失,会有恐怖八分钟吗?人类幸存的概率还有几成?
- 航海王热血航线母亲的烦恼任务攻略
- 五款具有减肥功效的保健茶推荐
- gta5无法启动游戏,请验证您的游戏数据如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