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膏的历史文化( 二 )


    清代 , 御茶房制作普洱茶膏是在借鉴云南民间制作普洱茶膏的工艺基础上 , 再加上选料精细、加工考究、精确控温等多方面的环境 , 而形成了一套工艺考究、工序繁杂又十分合理的普洱茶膏选料及制作方法 。 在相关史料中 , 关于清朝普洱茶膏制作工艺描述中 , 我们可以发现其基本方式与唐朝陆羽记载的一脉相承 , 其“轻蒸、慢熬”之后 , 也是“小榨去水 , 大榨出膏” , 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程序却更加复杂 。
    御茶房普洱茶膏的生产需要以花梨木作炭 , 而且是三百年以上的花梨木 。 因为这个树龄的花梨木 , 材质比较均匀 , 燃烧时释放出来的温度和热量能够保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上 , 从而保证普洱茶膏的恒温熬制 。 因为温度过高 , 会破坏茶叶中的有益物质 , 而温度过低 , 则茶叶中的有益物质又不能析出 , 只有保持在恒定的温度 , 才能保证普洱茶膏的品质 。
    除温度之外 , 清宫普洱茶膏在用水上也极为考究 。 皇家普洱茶膏必用北京“玉泉山”之水 , “玉泉”是北京的名泉 , 素有“清泉先含三分味 , 掘土三尺可闻香”之说 , 结合现代科技可以发现:玉泉水属于弱碱性水 , 总矿度只有0.02-0.1g/kg 。 又因玉泉水中富含二氧化碳 , 而且氯化物极少 , 故水质优良 , 以此水制作普洱茶膏 , 能减少水中硬物对茶叶中有效成分的损害 , 保持普洱茶膏独有香气和口感 。
【普洱茶膏的历史文化】    此外 , 御茶房制普洱茶膏时对周围环境的要求也极为苛刻 。 因为温度、湿度、空气的流通、光线的明暗、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熬制 , 从而影响到普洱茶膏的品质 。 贡润祥普洱茶膏专家团研究发现 , 按清宫惯例 , 在一年中只有100天左右的时间适合熬制普洱茶膏;熬制过程中必须对温度、湿度、火候、时间严格掌握 。 精品普洱茶膏的出品 , 需要整整72天 。 这也是为什么清代普洱茶膏只能满足皇宫需求 , 而在达官贵人之中也很少流通的原因 。 而清代著名医学家赵学敏在对普洱茶膏的研究中发现 , 普洱茶膏具有很多特殊的功效 , 对其大为推崇 , 在其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中记有:“普洱茶膏黑如漆 , 醒酒第一 。 消食化痰 , 清胃生津 , 功效尤大也 。 普洱茶膏能治百病……” 。
    正因普洱茶膏完美的口感 , 独特的皇家工艺 , 尊贵的气质和品位 , 超乎寻常的养生保健功能 , 普洱茶膏被清代帝王视为奇珍 。 清乾隆五十八年 , (公元1793年)二十八匣普洱茶膏与其它中华物产代表着康乾盛世下的大清帝国 , 普洱茶膏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前来贺寿的英国马嘎尔尼使团 。
    传奇 , 因时光的推移而兴衰沉浮 , 辛亥革命后 , 帝制终结 , 御茶房也随之解散 , 二百多年积累起来的清宫御制普洱茶膏工艺技法因严苛的条件、繁复的工艺以及其他一些原因 , 逐渐湮没在时光中 。 普洱茶膏是一个传奇 , 普洱茶膏在等待 , 静静等待盛世的到来;普洱茶膏在等待 , 安然等待中华文化的复兴;普洱茶膏在等待 , 等待那个复活的机缘 。 公元2009年 , 御用茶膏以贡润祥“普洱茶膏”身份 , 重现于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