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评宜兴紫砂艺壶

紫砂艺壶 , 随着时代的进步 , 人们生活的讲究 , 社会交往的礼仪民族文明意识的升华 , 它稍稍地步入了千万爱好者们的心田 , 砂壶品茗的域地 , 愈来愈广 , 茶友壶侣的队伍 , 越来越众 , 此时此刻 , 我渴望和紫砂艺壶的爱好者 , 珍藏者 , 鉴赏者们 , 交换一点品壶观 , 该是时候了 , 为了丰富我紫砂艺壶文化艺术宝库 , 在品味紫砂艺壶方面谈点我见 , 并请方家正教 。
当紫砂艺壶 , 还处在草创始初期 , 它就闯进了文化层 。 所谓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 , 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的总和” 。 紫砂陶 , 自宋代沿传至今 , 通过几十代人的相传相继 , 经亿万双手和脑并用的智慧劳动 , 创造了自成一体 , 独树一帜 , 林立在祖国陶瓷品类之中的一棵瑶草 , 是我民族陶文化的一株奇葩 。 宁代诗人梅尧臣 , 在《宛陵集》十五卷 , 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 , 有句云:“小石冷泉留早味 , 紫泥新品泛春华” 。 北宋欧阳修和梅公仪偿茶诗云:“喜共紫瓯吟且酌 , 羡君潇洒有余清” 。 诗中的“紫泥新品”、“紫瓯”所指都是紫砂茶器 。 《阳羡名陶录》吴骞曰:“金沙寺僧 , 久而逸其名矣 , 闻之陶家云 , 僧亲静有致 , 习与陶缸者处 , 搏其细土 , 加以微练 , 捏作为胎 , 规而圆之 , 刳使中空 , 踵傅口、柄、盖、的 , 附陶穴烧成 , 人遂传用” 。 这清楚地记述了 , 宜兴紫砂壶是从宜兴的陶缸瓷中演进而成 。 并又在它的草创期 , 紫砂壶就被士夫赏其朴雅 , 嘉其制作所珍视 。 徐喈凤重修宜兴县志写道:“代春制茶壶 , 款式不一 , 虽属瓷器 , 海内珍之 , 用以盛茶 , 不失元味 , 故名公巨卿 , 高人墨士恒不惜重价购之” 。 又“鸣远一技之能 , 间世特出 , 自百余年来 , 诸家传器日少 , 故其名龙噪 , 足迹所至 , 文人学士争相延揽” 。 加上历史上有些制壶名艺人 , 都跟当时的一些文人高士颇有往 , 通过这些接触 , 文人高士的文化艺术观渗透到制壶艺人的艺壶上 , 明时大彬闲游娄东 , 与陈继儒 , 琅琊太原诸公 , 吕茶试茶的交谈 , 使大彬原由喜作大壶而后改制小壶 , 作品规制古朴细腻 , 登大雅大堂 , 蒋伯摹 , 名时英 , 后客于陈眉公(即陈继儒) , 因附高流 , 其所制砂壶形制不谷 , 请制壶名手杨彭年 , 与篆刻、书画家陈鸿寿(曼生)合作 , 艺壶陶刻相得益彰 , 时称“曼生壶” 。 诸如此事说明一个问题 , 文人界入紫砂艺壶 , 是对砂壶艺术有助提高 , 变为现今公认;紫砂艺壶是高层次文化人欣赏的陶壶艺术品起了积极作用 。
近年来 , 爱好紫砂艺壶者不泛千万 , 在这浩瀚人群中 , 他们是如何鉴赏观玩紫砂艺壶的 , 我也未作调查 , 也说不清楚 。 一些人嗜壶成癖到何等程度我也未及过问 , 也说不上来 , 但我从事紫砂事业三十六载 , 在耕陶的岁月我总觉得 , “制艺壶难 , 识艺壶更难” 。 亦象书画那样 , “习书作画不易 , 读书识画尤难” 。 正如我老师顾景舟先生所教诲的 , “制作紫砂壶 , 做得起不算技术 , 拿得住才算有本事” 。 回味起来确是如此 , 剪纸艺人张永寿老师 , 有人要他说说基本功 , 张老以红绿两纸 , 分别对折后各剪半个圈 , 摊开成红绿两个圆 , 红圆放在绿圈内 , 绿圆放在戏圈内天依无缝地吻合着 , 这就是剪纸艺术扎实的基本功 。 一件紫砂艺壶又何尚不是如此 , 它不仅有高雅的形、神、气韵 。 更重要的它深藏着创制者的个性内涵 。 创制者以自己的艺术造诣技艺手法 , 在这小小的砂壶天地中 , 创制出壶艺术器皿造型的起势、力度 , 使伤口给人以完美的艺术享受 , 为此 , 品评紫砂艺壶是制壶家与鉴赏家的共室之事 。 鉴赏 , 我是指鉴识欣赏 , 有鉴无赏 , 不算真鉴 , 有赏无鉴 , 不谓真赏 。 鉴 , 是赏的前提 , 赏 , 是鉴的深入 。 一件好的紫砂艺壶 , 到你眼前 , 不可能一下子就给你全部明嘹了它的壶美 , 和创制者的匠心 , 而它含蓄地、内在地 , 使你觉感到 , 今天这件艺壶给我有这样的亲切、开朗的美的享受 , 到了明天 , 或经数月 , 或在岁次 , 突然间 , 它又会给你察觉到 , 这件艺壶似乎又出现了另翻情怀给你添加了另一种清新的艺术享受 , 因为 , 鉴赏观玩是长期的 。 因此一件紫砂艺壶也该是经得起长期推敲的 。 鉴多为理性认识 , 赏 , 多指感性认识 。 鉴赏观玩一件艺壶 , 不单是去直观它的壶体轮郎 , 曲直线条、壶嘴、壶 、壶口、壶盖、壶底、壶的、壶面装饰等结构、章法的匠心与功力、师承、流派和风格 。 更重要的是通过欣赏 , 去发掘他制者的意境、情感、气质、审美意识和格调追求的艺术灵性 。 这算是比较道地的鉴赏和品略紫砂艺壶的壶艺之趣了 。 在感性的另一层次意思上 , 就是指使用 , 在使用这件壶的壶艺的过程中 , 当你提、握、抚、摸时是否舒适 , 壶体肌理给你的手感如何?倒茶注水是否流畅 , 壶身倾注口盖是否紧密等等实用方面的功能是否理想 , 这都是观玩中的理和趣在这里我又必须强调一下 , 我赞同顾景舟先生提出的:“一件实用优良的紫砂壶 , 不等于就是一件好的壶艺术品 , 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壶不一定就具备了优良的实用性” 。 我对这个观点无可非议 。 《茗壶图录》云:“知理而不知趣 , 是为下乘 , 知理知趣是为上乘 , 此语盖壶癖家顶门之一针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