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是如何一步步被妖魔化,进而退出主流市场并且带来什么后果呢?

|味精是如何一步步被妖魔化,进而退出主流市场并且带来什么后果呢?

文章图片

|味精是如何一步步被妖魔化,进而退出主流市场并且带来什么后果呢?

文章图片

|味精是如何一步步被妖魔化,进而退出主流市场并且带来什么后果呢?
【|味精是如何一步步被妖魔化,进而退出主流市场并且带来什么后果呢?】鱼露
味精在我国有着长期的发展历史 , 味精的前身是从汉代开始使用的“鱼露”和“蟹黄酱” , 这些发酵食品具有浓郁的谷氨酸味(由氨基酸谷氨酸产生的特有风味 , 它属于“鲜味”的一种会产生香醇浓郁的风味感受)成为古代中国的重要调料 。
1908年日本人兴丰本初次成功提取巴氏杆菌发酵液并分离萃取出谷氨酸钠这就是味精的雏形 。 中国人很快开发出工业生产方法使味精大规模应用于食品工业 。
上海味精厂
20世纪30-50年代味精产业在中国蓬勃发展 , 1933年上海味精厂成立 , 这是中国第一个大规模生产味精的工厂其成立标志着中国味精产业进入工业化阶段 , 上海味精厂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实现了味精的批量化生产并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 。 上海味精厂的成立使味精开始广泛用于中国的食品工业生产 。 1950年上海味精厂年产量已达1500吨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味精生产工厂对中国味精产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 上海味精厂使味精由过去的豪门贵族享受的调料真正成为普通民众日常食用的食品添加剂和调味品 , 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
进入21世纪味精产业继续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 。 但是随后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中国味精却逐渐被鸡精所取代 , 究其原因 , 有以下几点:
(1)西方人更习惯鸡肉风味而非“鱼腥味”更青睐鸡精的风味 。 鸡精因而受到西方市场欢迎取代了味精在西方的地位 。
(2)在各种“科普之下” , 鸡精被视为“天然食物”而味精被称为化学合成来源让消费者不安更倾向选择鸡精(鸡精是一种以新鲜鸡肉、鸡骨、鲜鸡蛋为基料 , 通过蒸煮、减压、提汁后 , 配以盐、糖、味精(谷氨酸钠)、鸡肉粉、香辛料、肌苷酸、鸟苷酸、鸡味香精等物质复合而成的具有鲜味、鸡肉味的复合增鲜、增香调味料) 。
(3)有研究声称味精存在致癌风险这也是西方国家更青睐鸡精的原因之一 。 尽管这一说法有争议但影响了味精在西方的消费者印象 。

味精首次被提出与癌症关联是在1971年一篇发表在《自然》杂志的论文 。 论文称小鼠肠癌细胞会吸收比较多的味精 。 这便引发了味精致癌的第一个论点并造成时期社会恐慌 。 随后美国禁止在婴幼儿食品中使用味精以防止潜在风险 。 然而在随后的研究中并未找到确凿证据支持味精致癌论 。 世卫组织及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目前的立场都是:尚无确凿证据表明味精本身致癌 。 后续的反复研究包括致癌性、遗传致突变性等实验味精的致癌作用并不确定性 。

不过关于味精安全性还有观点认为即使不直接致癌也可能是癌症的促进因素之一 。 特定环境与条件下它促使细胞增殖加速癌变进程或与其他致癌物产生协同作用 。 而其他研究又认为食用味精的剂量远低于会产生明显生理影响的水平 。 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 , 味精致癌论的论调在我国飞速传播 , 导致大家都不再使用味精 。 但是最为讽刺的是 , 鸡精的配料表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味精 。
总结
味精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刻影响了中国饮食文化 , 而味精也是我国调味品产业的代表作之一 , 因为口感不同 , 味精本身在亚洲使用较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