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勾起的强烈生理反应和文化形象可谓深入人心 。 当我们碰上一个“火爆”脾气的人, 脑中的抽象感受和食辣记忆一撞上, 就出现了辣的日常表达, 典型人物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 “只叫她凤辣子就是了”——中文日常用语里, 有"毒辣”、“老辣”表达狠毒厉害, “火辣”、“热辣”表达热情性感, “泼辣”代表急躁豪爽等等 。
研究者发现, 英文、韩文里也存在从味觉领域向人格领域的映射, “辣”在多种语言里基本都被用来隐喻脾气暴躁易怒 。 由于味觉研究多集中于甜味和苦味, 在此主要分享辣以及这两种口感和性格的关联结论 。
苦味
从个体生存角度而言, 负面的味觉体验让人觉得危险, 需规避, 可能含有毒素, 因此咀嚼纯粹苦味的食物确实让人很不舒服 。 尽管好多药都裹着糖衣, 但每次捏住鼻子喝完中药, 人们还是会忍不住扁两下嘴——此刻, 我们的面部表情特征清清楚楚说明了我们的“厌恶”情绪, 因为口鼻附近的肌肉大写着“拒绝” 。
肌电扫描技术证实, 吃“苦”确实会引发个体的厌恶情绪, 从而引发道德厌恶 。 这种待适应的负面感觉, 使得人们自然而然用“吃苦”来隐喻熬过艰难的情境 。
甜味
研究者发现, 人们会觉得爱吃甜食的人更有宜人性, 甜味往往与积极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被当作与亲社会人格、行为及社会判断紧密相关的感受 。
Meier等人发现, 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会将甜与亲社会特征联系起来 。 我们会称呼亲密的伙伴为“honey/sweetheart(甜心)”, 当别人帮助你时, 我们说“you are so sweet(甜, 此处作‘贴心’解)”以示感激和赞美 。 短暂的甜食体验会增加个体助人行为, 而且还可以促进积极的社会关系, 比如恋爱 。 不管怎么说, 带喜欢的人去吃甜食吧!
辣味
自小食辣者的感觉寻求(sensation seeking)得分较高, 更追求新鲜刺激的感觉 。 而且女性食辣者更加外向 。
根据日常生活经验, 我们知道食辣和愤怒的生理体验超像——浑身发热、出汗、面色涨红, 实验也证明, 特质愤怒(trait anger)得分较高的被试表现出更多辣味的饮食偏好, 多吃辣或仅仅是多辣的食物会让人感知到更多来自他人的愤怒 。
matchWilkowski 等通过对热量的视觉线索进行控制, 发现愤怒与热量的认知表征呈系统相关, 证实了“愤怒是热的”这个最典型的愤怒隐喻 。
酸味
关于酸的研究不多, 但是你如果你看过网上很火的“给小北鼻喂柠檬”的视频, 一定对那些扭曲但萌坏了的婴儿脸记忆深刻吧 。
没错, 当实验者给刚出生 4 天内的宝宝喂含有尿素、柠檬酸、食盐的蔗糖溶液时, 宝宝们对柠檬酸蔗糖溶液的吞咽最少, 你大概可以理解成刚出生的小宝宝对酸不如对其他的口味那么习惯 。
结合第一部分介绍的环境和基因的共同作用, 我们暂时还不好定论到底是 A 影响了 B, 还是 B 决定了 A, 但总之人格和食物还是有点联系的呢 。
看完文章, 希望你对不同口味背match后折射出的东西有了新一层思考吧 。 若是理解了让对方感到幸福的食物秘方是什么, 或许你也会更了解 TA 。
还记得, 小时候第一次见着稀罕的食材么?那种惊喜和佩服之情, 几乎要让人叫出声来 。 还记得过年巴望着外婆给你做某道菜的馋劲么?还记得攒着钢镚儿去集小浣熊干脆面的日子, 记得看《红楼梦》和《中华小当家》时脑补的万千滋味, 记得生病时喝下的白粥, 记得饿到眼冒金星时救命的一碗粥么?……
都记得 。 但也记得《天下第一楼》里那句横批:天下无不散的宴席 。 请珍惜能好好吃饭, 和家人朋友一起动筷的日子 。
推荐阅读
- 对泡茶用水的认识
- 我生起“起床气”来,自己都害怕……
- 你穿“奶奶衫”的样子真的洋气爆棚
- 穿衣远离“大妈感”,就要学会这几种搭配
- 仓鼠喜欢吃什么食物
- 有一种属于秋天的浪漫叫做“情侣装”
- “地球2050”揭秘未来世界第一个成人主题公园
- 代糖食品标榜为“无糖”,它说无糖就无糖了吗?
- 深夜报社 | 吃出来的“好英文”
- 这些“时髦精”秋季穿衣真有“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