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静:家乡的砂大碗

|李文静:家乡的砂大碗

文章图片

|李文静:家乡的砂大碗

文章图片

|李文静:家乡的砂大碗

文章图片



作者简介:李文静 , 烟台市福山区臧家庄中学九年级在校女生 。
参赛宣言:愿以吾辈之青春 , 护我盛世之中华 。
家长寄语:沐文化之韵 , 浴中华之魂!
指导老师:吕清萍
李文静:家乡的砂大碗
每逢春节 , 东山庄的舅姥爷就会委托儿子给我们家送去砂大碗 。 在我们山东人的记忆里 , 砂大碗是我们儿时不可缺少的食具 , 橘红色的砂大碗成了我们童年的代表 。

妈妈经常用它蒸虾酱 , 用砂大碗蒸过的虾酱变得格外的美味 。 听妈妈讲砂大碗非常有名 , 有许多人都慕名而来 。 砂大碗是我们胶东地区特有的一种陶器餐具 , 很多年以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 。 然而 , 随着时间的流逝砂大碗的制作工艺逐渐消失于民间 。 目前掌握这项工艺的人屈指可数 , 在福山区臧家庄镇东山庄村就有着这么一批老手艺人 。 孙德民就是其中的代表 , 正如毛主席所说的:世上无难事 , 只怕有心人 。 孙德民继承并创新了砂大碗的品种、特色等 。 使这门老手艺重新焕发生机 。
想要做成砂大碗不是一件容易事 , 砂大碗有着复杂的制作工序 。 它包括选土、备料、踩泥、揉泥、打坯、晾晒、装窑、烧制等 。 砂大碗的原料主要来自于东山庄村一带的高岭土 , 每年春天孙德民进行采泥 , 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 。 之后将其晒干碾碎成细粉 , 用水和泥使其成膏状 , 打坨 。 为了让泥筋道 , 柔软 , 便于塑型 , 一般要先进行踩泥揉泥 。

孙德民一般会一溜摆上五六个轮子 , 将泥块拍成矮柱状 , 然后用碗皮子将泥柱包正当 , 左手拇指压住碗皮子 , 右手同时压住碗皮子 。 随着轮走角的转动 , 带动轮盘上的泥一起转动 , 使其更加光滑 , 直至成为碟子形 。 接着要换成甑子 , 不一会儿 , 砂大碗就成型了 。 一排碗做好了以后 , 还在在太阳下经过半个小时的晾晒 , 吸收日光 , 半个小时后要用碗楦头卡碗底 , 放在密封的屋子内阴干 。 要等到半年后 , 阴干的砂大碗才可以进行烧制 , 堪称“泥与火的结晶” 。

砂大碗尽管没有市场上的瓷碗一样颜色艳丽 ,, 但它承载着劳动人民的希望 , 反映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 孙德民多年坚持制作砂大碗 , 并不断地进行创新 。 他在传统的“砂大碗”基础上 , 已经开发出以“砂大碗”为主 , 兼具锅、瓶、壶、盘、杯、碟、葫芦等7大系列 , 以及黄泥、灰泥、灰红泥、蓝泥、黑泥、紫红泥6个色彩共计200余个品种 。 正是孙德民一样的劳动人民 , 这门传统的手艺才能不断地创造新的成就 。

从砂大碗的产生与发展中 , 我们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辛勤的背影;从砂大碗的继承与创新中 , 我们看到了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之魂 。 文化不应该是贵族的象牙塔里的一种玩赏 , 它应该是无处不在、生生不息的一种生活方式 。 砂大碗源自人民的生活需求 , 折射出劳动人民朴素、勤劳的美好品质 , 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以初心承担使命 , 让传承砂大碗焕发出新的光芒!
【|李文静:家乡的砂大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