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细数京城的“小吃”( 四 )



这小馆生意很一般 , 有一天 , 她们母女俩合了十斤饸饹面 , 临到关门打烊的时候 , 还剩了五六斤 。 不知怎的 , 聪明的女儿想起了一个点子 , 把当天剩下的饸饹面全部重新揉了一遍 , 然后既不擀也不扯 , 而是把这团面揪成一个个小疙瘩 , 然后全部放到沸水中煮熟 。 捞出来之后全部摊开 , 放在阴凉处晾着 , 这么多一下子肯定吃不完 , 凉凉就不会坏了 。 就在当晚 , 她便把一部分面疙瘩加了一些青菜一起放油炒 , 尝了一下竟然口味很好 。 于是母女俩就决定将“炒疙瘩”放进第二天的菜单中 。 就这样 , 老北京炒疙瘩的雏形就这样诞生了 。

第二天 , 不出意外的 , 炒疙瘩卖的异常火爆 , 不一会昨晚的五六斤饸饹面做成的炒疙瘩就全部卖出了 。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 这种貌似普通的清真面食 , 乃是北京民间小吃中难得的佳品 。

虽然同为北方人 , 我对“疙瘩”这种小型麵团并不陌生 , 但小时候家里的“疙瘩” , 都是以流动的形式出现 , 指甲盖大小的麵团滚在汤中 , 有番茄也有蛋花 , 一勺能舀出好多精彩 。 现在的“疙瘩”可不寻常 , 要到油锅里去走一遭 。 是什么味道呢?我一直在想 , 如果给“家常”二字冠以最具体的味道 , 那“炒疙瘩”就是当之无愧的标签 。 很多人说 , 你也许在簋街、在南锣鼓巷、什刹海都找不到这一盘 , 但在每个老北京人家里 , 它一定会出现 。

葱姜爆香的油锅里 , 肉丁、面疙瘩、黄豆和胡萝卜、黄瓜一顿风起云涌 , 出来之后就是有荤有素 , 带口感还可加醋的完美主食 。 面食混着菜肉香 , 电光石火之间 , 彼此都有了灵魂互补 , 这应该是食材们组合的根本意义吧 。 不然一盘“炒疙瘩” , 怎么可以不用其他配角就撑起一顿饭的场?好吃的东西相逢的意义 , 老一辈们 , 可早就参悟到了
特色小吃店一网打尽
说到尾声了 , 笔者眼下知道北京可吃到小吃的地方不少 , 商家较为集中 , 品种最为丰富的当数什刹海西北处的“九门小吃”啦:老北京“户部街月盛斋”的后人马国琦、“爆肚冯”第四代传人冯广聚等名家小吃均在此设有摊位 , 此外还有“豆腐脑儿” , “羊头马家”……

位于护国寺大街的护国寺小吃店 , 位于崇外大街的锦芳饮食店也是您不错的选择 , 这里有奶油炸糕、蜜麻花、门丁肉饼……
住城北的朋友去北太平庄的“北平楼酒楼” , 这里有白水羊头、炖吊子、煎灌肠、炒疙瘩……
位于南菜园附近的朋友可以去“南来顺” , 这里的一品烧饼 , 姜汁排叉、麻豆腐、艾窝窝最地道 。

北京城眼下“豌豆黄”、“芸豆糕”制作最精细 , 用箩目数最多的当数北海公园的“仿膳”了 。 这儿还有慈禧太后爱吃的“肉末烧饼” , 且是当场烤制 。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宋朝·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 , 淡烟疏柳媚晴滩 。
入淮清洛渐漫漫 。 雪沫乳花浮午盏 ,
蓼茸蒿笋试春盘 。 人间有味是清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