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来源:美食台
木质圆桌与转盘、可折叠式样 , 这个过去存在于中国家庭聚餐时的摆设 , 出现在了前不久的abC杭州艺术书展上 。
策展人小样 , 几个月前发起“寻找 1000 位中国家庭食谱记录者”的项目 , 借由其中8位记录者的故事 , 策划了这场名为“饭桌上的家”的主题展览 。
▲
“饭桌上的家”展览现场
8道“菜”摆放于桌面 , 每一道菜就是一个家庭食谱记录者的故事 , 翻开旁边的菜单 , 可以看到记录者更为细节的讲述 。
小样在现场准备了一叠粉色卡片 , 来看展的观众亦可参与其中 。 上联可以写下想要记录的家庭食谱的菜名、以及它的来源 , 贴在地图上对应的省份坐标 。 下联则像便签一般 , 留下一句话提示“今晚打电话给家人 , 询问并记录你的家庭食谱” 。 若是愿意 , 就把自己的故事与菜谱 , 通过便签上的邮箱与小样分享 , 成为1000位中的一份子 。
▲
展览上收集到的家庭食谱记录卡这在小样看来 , 是能让大家重新感受个体与家庭连结的一个过程 , 家庭食谱不只是简单的烹饪教程 , 也是家庭情感与家庭记忆的载体 。 “寻找1000 位中国家庭食谱记录者”项目的最初 , 她并没有过多考虑未来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呈现 。 “先积累 , 在数量到达一定程度或者恰好有合适的契机出现时 , 自然有它的呈现方式” , 小样说 。 这次的展览 , 或许就是很好的佐证 。
小样在2021年6月离开全职工作 。 本科与研究生就读传播与营销专业的她 , 毕业之后先后在互联网公司、连锁餐饮、商业服务机构从事品牌相关的工作 。 并没有一个特殊的转变时刻 , 像是自然而然到了这个时间节点 , 她希望能有一个自己的作品 , 但对于“作品”的定义 , 在当时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答案 。 她选择先回家乡福州待一段时间 , 找寻线索 。
▲
小样在一席讲述自己的故事
这是小样在成年去到北京读书后 , 再次每天浸润于福州的日子 。 带着一些外来的眼光 , 重新回看家乡 , 重新感受本土环境 。 “1000小食计划”早在大学毕业时便已有雏形 , 偶尔 , 小样会用文字或图画记录食谱、留住食物在当下那个时刻的味道 。 这一次 , 她决定更完整地投入其中 , 从本土饮食出发 , 建立自己的作品 。
▲
《1000小食报》封面图集合
《1000小食报》是项目最开始的形态 。 以newsletter的形式 , 每周通过邮箱传递给订阅者 。 比起更为主流的社交媒体 , newsletter或许会折损一定程度的关注度 , 但小样认为这可以给她以更自由的表达空间 , 读者的阅读过程相应也会沉浸一些 , 会让人不自觉产生早些年阅读一份真正报刊的体验 。
推荐阅读
- 包子|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包子阿姨”,她做的包子累计可铺满77个篮球场
- 茄子|一女子生活在国外,十分想念家乡的美食,半年前,她无意间发现,市场上有人卖“茄子苗”
- 红薯|寻找乡间秋日美味!挖红薯烤红薯去喽
- 咖啡|寻找身边的低添加剂食品——咖啡篇1
- 奶茶|当她凝视水中的倒影
- 北京市|广东汕头,4个女生点了4份粿条共545元,老板:看她们加的配料!
- 食材|安徽一女子发现了自家婆婆做菜的一个奇怪习惯,就是她做菜总是将食材剩下一点
- 蒜蓉辣椒酱|辣酱不好吃?75岁的陶华碧再出山,她能否拯救得了老干妈
- 汕头|广东汕头,四个女生点了四份粿条一共545元,老板:看看她们加的配料!
- |福州一家小馆,脾气臭,店又远又破,但没人嫌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