殆的意思解析 殆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出处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压迫与反抗等等
《诗经·七月》是《国风》中篇幅最长的一首,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农事诗 。《七月》中“殆及公子同归”一句在今天的大学课本及各种参考书目中有多种解释,但仔细观察,发现其中存在很多问题 。古人认为“殆及公子同归”是因为春天采桑女子触景生情继而春心萌动,从而有欲嫁之志;今人多认为“殆及公子同归”是由于采桑女子担心自己被贵族公子掳去 。从前者观点分析,《七月》是当时在豳地广为流传的一首诗,是经过周公加工整理过的,目的就是凸显先祖创业的艰辛和所付出的种种努力,从而达到告诫周成王的效果,因此,古人的观点不能令人完全信服 。从后者观点分析,今人都把“殆及公子同归”从原诗中拿出来孤立地进行研究,猛的一看,好像比古人的观点要说的通,好理解,但是如果把这句话的解释放在原诗中去看的话,今人的解释就很难站得住脚 。一般来说,对“殆及公子同归”一句的理解,矛盾是很大,古人的观点不能让人信服就算了,关键是今人的解释也不能够使人信服 。因此,再结合当前教学研究的实际情况,推究“殆及公子同归”一句在《诗经·七月》中的本来意思就显得尤为必要 。
一、古今关于“殆及公子同归”一句的几种辨正解释 (一)感春思嫁之说 汉代毛亨解释说: “伤悲, 感事苦也 。春女悲,秋士悲, 感其物化也 。殆, 始 。及, 与也 。豳公子躬率其民, 同时出同时归也 。”在这里毛亨没有把女子“伤悲”和“同归”联系在一起显得不太严谨 。尔后郑玄对此句又解释说:“春女感阳气而思男,秋士感阳气而思女,是其物化,所以悲也 。悲则有与公子同归之志欲嫁焉,女感亊苦而生此志 。”由此可以看出,郑玄是将毛亨的观点进一步深化 。唐代孔颖达所作《毛诗正义》曰:“女子之心感蚕事之劳苦,又感时物之变化,皆伤悲思男,有欲嫁之志,时豳公子躬率其民,共适田野,此女人等始与此公子同时而归于家 。郑唯下句异,言始与豳公子同有归嫁之志 。”[[ii]]毛亨、郑玄、孔颖达对这句话的解释大致意思相同,都认为采桑女子因春感阳气而思男欲嫁,由此可把几种解释概括为“感春思嫁之说” 。此外,毛亨、郑玄和孔颖达都支持采桑女子因为农事辛苦而伤悲,感春欲嫁与公子,但是细致思考之后发现这一观点存在诸多疑问 。在当时以农耕为主的农业社会,女子几乎一生都要致力于蚕桑等农业劳动,相差不是很大,所以女子不会因农业劳动的艰辛而思嫁 。
(二)哭嫁之说 这一说法主要来自于南宋朱熹 。朱熹在《诗经集传》中云:“公子,豳公之子也…盖是时公子犹娶于国中,而贵家大族连姻公室者,亦无不力于蚕桑之务 。故其许嫁之女,预以将及公子同归,而远其父母为悲也 。其风俗之厚,而上下之情交相钟爱如此 。”[[iii]]朱熹认为采桑女子之所以伤悲是因为即将远离父母兄弟,带着一种别离的伤感 。但据王贵民《中国礼俗说》:“古代嫁女之家思相离,宋代有的地方始于哭嫁 。”由此可见,朱熹是以当时宋朝的的风俗来解释该诗句的意思,这种解释不免有些牵强,疑问颇多,不可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