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材|为什么感觉欧美人几乎没有炒菜的习惯?是因为懒?还是因为不会?( 二 )


但炒菜既然如此受欧美人追捧 , 那为什么欧美就没有发展出“炒”着吃的食物呢 , 其实在这背后有着两大原因 , 即文化和历史 。
文化这里的“文化” , 指的是饮食文化 , 一种专用于餐饮和烹饪的艺术文化 。
在欧美人的眼中 , 饮食的目的是极具目的性的 , 可以说 , 欧美的餐饮很多时候 , 都只会单一目标而服务 , 要么是为了果腹 , 要么是为了应酬 , 又或是为了营养 。
总而言之 , 早些年间的欧美餐饮 , 往往只会满足这些“词条”中的一项 , 比如面包就是为了果腹 , 沙拉就是为了营养 , 贵族西餐就是为了应酬等等 。

这种专一式的饮食文化 , 使得欧美餐饮的发展毫无活力可言 , 有一则笑谈就曾描述过这种窘境:
“世界上最薄的三本书:英国的菜谱、美国的历史、意大利的战争英雄 。 ”
欧美餐饮的发展 , 由此可见一斑 。
然而 , 这种单一目的性的饮食文化 , 在我国显然就行不通了 。
首先 , 在中国古代的餐饮文化中 , 不管哪一种食物、哪一种烹饪方式 , 其存在的初衷 , 都是为了吃饱 。
上到难度极高的满汉全席 , 下到馒头、窝窝头 , 都透着这一道理 , 甚至就连追求营养的药膳 , 也大多是以煲汤的形式存在 , 就算吃不到多少食材 , 也要力争喝饱 。

而在“饱”的基础上 , 我国还拥有复杂的餐饮模式 。
比如窝窝头要配着咸菜吃、馒头要搭着稀饭吃 , 又或是面条要“就”着米椒吃等 。
这种复杂的搭配餐饮 , 从古至今已有数千年时间 , 甚至在今日都仍存在着 , 比如“三菜搭一汤”、“泡面加火腿肠” , 以及“小面加个蛋”等 。
这种餐配模式看似繁琐 , 但背后所体现的 , 其实是中国人对餐饮味道的追求 , 哪怕是泡面 , 也要用一根火腿肠来提高味蕾的享受 。
另外 , 在能够满足“吃饱”和“味蕾”后 , 中国餐饮还会追求“食欲” , 也就是所谓的“色香味俱全” 。

在这一阶段 , 中国人就会为菜肴取上一些方便应酬的菜名 , 比如“五谷丰登”、“寿比南山”、“福禄双全”等 。
所以 , 从这一点来看 , 我们可以得知 , 中国的餐饮目的是多项的 , 不仅要满足饱腹、味美 , 还要彰显出菜品的色泽鲜香 , 甚至还必须要拥有高大上的菜名 。
在这样的高端要求下 , 中国的餐饮发展 , 就显得极具活力了 , 不仅创造出了大量的高端炒菜 , 还将“炒”的工艺进一步细化 , 有小炒、爆炒 , 还有生炒、煸炒等 。
比如司空见惯的土豆 , 运用不同的炒法就是不同的菜品 , 如麻辣土豆丝、干煸洋芋丝、酸辣土豆片、火爆洋芋片等 , 这在欧美餐饮中是前所未闻的 。

而文化的如此差异 , 便也决定着 , 欧美难以出现“炒”这种复杂的烹饪方式了 。
历史当然 , 除去文化的差异外 , 历史因素也是一大关键 。
因为 , 从历史的层面来分析 , 我国地大物博 , 且进入农耕社会的时间早、长 , 这使得华夏可食用的食材很多 。
大量的民间食材 , 在一定程度上 , 推动了烹饪方式的发展 , 毕竟不是所有食物都能煲汤 , 也不是所有食物都能煎炸 。

【食材|为什么感觉欧美人几乎没有炒菜的习惯?是因为懒?还是因为不会?】不过 , 我国毕竟是一个农耕文明 , 丰富的物产大多体现在素食上 , 在肉食方面 , 实在是算不得丰富 。
因此 , 在我国古代的认知中 , 只有贵族和上层人士才吃得上肉 , 在《左传·庄公十年》的《曹刿论战》中 , 就曾有这样的记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