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食|唐“烤”宋“蒸”,为何唐宋会流行截然不同的面食烹饪方式?( 二 )


《新唐书·舆服志》中就说到:“贵人御馔 , 尽供胡食 。 ”可见 , 用胡人方法烹制的面食在唐贵族阶层里非常受欢迎 。

面条在唐朝很受欢迎 , 唐朝著名的诗人刘禹锡就曾在《送张盥赴举诗》中就写道:“举箸引汤饼 , 祝词天麒麟 。 ”这首诗的背景是张盥要去科考 , 刘禹锡写下了一首 , 其中就提到了汤饼 。
诗《唐六典》中有种面食的做法是把槐树叶汁于面粉和在一起 , 然后制成面条食之 , 槐叶有清肝平喘的作用 , 美食与具有药性的槐叶结合在一起 , 赋予面食药膳的功能 。

宋代面食相较于唐朝更加接近现代的面食 , 有些面食的制作工艺精细繁杂 , 宋代的面食烹饪方法比较倾向于“蒸” , 这可能与宋朝人的性格密切相关 , 唐朝人的性格较粗狂 , 而宋朝人较为文弱 , 所以与唐朝相比宋朝的面食就显得比较粗略 , 而宋朝人则恰恰相反 , 宋朝重文轻武 , 崇尚读书 。
宋朝的饼有火烧而成的 , 水煮的 , 也有蒸的 , 不同的制作方法有不同的名字 , 分别是烧饼、汤饼和蒸饼 , 蒸饼后被改名为炊饼 。 《水浒传》中就有“炊饼”一词 , 武大郎在街上叫卖的就是“炊饼” , “炊饼”其实就是现在的馒头 。

现在的包子就是在宋朝发明的 , 在我国古代北方沙尘天气频繁 , 又没有像现代这样严密的防护体系 , 所以当时的粮食都掺杂着灰尘导致难以下咽 , 于是人们就想到用面团包裹肉食 , 防止肉食被灰尘污染 , 包子的雏形就这样出现了 。
宋代面食以品种多著称 , 光包子就有各种馅的 , 有鹅肉的、鸭肉的 , 猪肉的 , 竹笋的……品种甚至比现代还要多 。 在宋代馒头也是有馅的 , 馅比面多的是包子 , 馅比面少的是馒头 。
馄饨在宋代很受欢迎 , 上至皇亲贵族下至平民百姓 , 馄饨都是当时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 在宋代饺子名为“角儿” , 烤饼在宋代比不上唐朝那样流行 , 煮饼才是宋代人的宠儿 , 接近现在的面条 , 早在宋朝就出现三鲜面了 , 还有鸡丝面、云英面等 。
无论是宋代的煮饼还是饺子馄饨等面食 , 与唐朝相比 , 宋代倾向于将面食烹饪当成一种文化 , 把面食当作艺术品 , 它们不仅仅是充饥的食物 , 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 唐宋两朝面食一“烤”一“蒸” , 不仅透露出两种烹饪方法的不同 , 也体现出两个朝代之间文化的差异 。
三、为什么唐宋两朝面食烹饪方式存在差异?(一)背景不同
唐宋文化差异
唐朝饼的烹饪方法之所以以烤为主 , 主要受胡人的影响较大 , 自汉朝丝绸之路开辟以来 , 茶叶 , 丝绸 , 核桃 , 葡萄酒、马匹等在这条路上来往频繁 , 尤其是食物成为沟通我国与西域的一条纽带 。
丝绸之路发展至唐朝已经是非常繁荣的了 , 烤制饼的这种烹饪技术就是从胡人那边传过来的 , 不仅如此 , 用油煎制饼的烹饪技术也是从外邦传入进来的 , 在长安街上有大量胡人开设卖面食的铺子 , 其中有一种面食名为毕罗 , 毕罗其实就是用油煎炸的饼 , 是胡人特有的美食 , 卖胡饼的食铺也是随处可见 。

唐朝以面食为主食 , 所以人们对饼情有独钟 , 再加上与胡人交往密切 , 有商业上和政治上的交往 , 胡饼就更常见了 。
到了宋朝 , 虽说经济发展更加吸引人 , 但是宋朝的文化却是历朝历代中最丰盛的时期 , 理学和文学的发展让宋朝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 更加的具有时代的气息 。 二程、苏轼等文人墨客相继出现 , 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 , 更加倾向于理性 , 与唐朝相比 , 更加趋于缓和型 , 因此宋朝面食倾向于“蒸” , 也就不难理解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