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漯河日报-漯河名城网
芝麻油,因芝麻独有的浓香而演化为饮食中不可或缺的调味佳品。郾城区孟庙镇油坊盛村从清朝开始就以榨油而闻名,村民曾世代榨油为生。近日,采访人员走进该村,探寻那飘香的历史。
榨油历史悠久
油坊盛村是郾城区孟庙镇薛赵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12月17日,采访人员来到薛赵村。得知采访人员想要了解村庄的历史,村干部引荐了老党员盛怀玉。随后,盛怀玉向采访人员介绍了油坊盛村的由来。
据介绍,清朝康熙年间,一位姓扎的老妇人带着三个儿子来到此处。看到这里有两个坑塘,坑塘内水清澈见底、鱼虾嬉戏、莲花怒放,坑塘南边有50亩左右的高岗地很适合种植芝麻,老妇人就决定在此定居。
扎姓老妇人在江西老家时以榨油为生,在此处定居之后,首先建起了油坊。因为老妇人的夫姓为“盛”,又以油坊为业,后人就取村名为“油坊盛”。
村里人的姓氏不是单一的盛姓,还有常姓和应姓。关于这三个姓氏,在油坊盛村也流传着一种说法。康熙年间至雍正年间,油坊盛村的芝麻香油辐射方圆20公里,不少人以吃油坊盛村的香油为荣。油坊盛村的当家人在为自家香油得到人们认可而高兴的同时,也有了一丝担心和不安。油坊盛村的香油如何才能长盛不衰?如何才能让子孙后代因油坊而受益呢?最终,油坊盛村的当家人想到了办法,请常姓、应姓两家人入村,方能使得油坊“盛应长”。于是,他们从黑龙潭的老应村请来了应家人,从龙城镇仲李村请来了常家人共同在油坊盛村居住。
榨油古法犹存
在油坊盛村,采访人员采访了几位老人。他们中大多数都曾是油坊师傅,对榨油古法记忆犹新。
文章插图
68岁的村民常金元告诉采访人员,他小时候,村里有近二十家油坊。每家油坊里有两口大锅,一口用来炒芝麻,一口用来蒸芝麻。冬天大火一烧,整个屋子温暖如春,人们都喜欢在里面取暖。
由于榨油需要持续在高温中进行,古法榨油讲究一气呵成。500斤芝麻经过一天一夜的压榨,能产出约200斤芝麻油。
炒是第一步。将颗粒饱满的芝麻倒入铁锅,炒至干燥。此时,芝麻的香味开始弥漫整个油坊。“炒芝麻一般是先小火,再大火,后小火。抓一把芝麻,放在耳边听,如果有‘啪啪’的响声,就证明炒好了。”常金元说。
碾是第二步。将芝麻铺在石碾上,用牲畜拉碾,将芝麻碾碎。
蒸是第三步。将碾碎的芝麻上锅蒸。蒸软后,将芝麻按压成饼胚,用麻绳包裹,再用铁环固定。饼胚厚度是否均匀,直接影响出油率。“当时村里有两个大水坑,一个叫东坑,一个叫西坑。蒸芝麻必须用东坑的水,因为东坑水质好,一年四季都很清澈。”常金元说。
最后一步是打油。将芝麻饼放入两个油槽之间,再置入木桩、木楔,用悬吊在空中约40斤重的铁锤不断撞击插入木桩之间的木楔,让木桩挤压饼胚,新鲜的芝麻油就从饼胚中渗出,流入油槽。“打油需要技术,更需要体力。一般是5人一组,轮流作业。打油的时候,师傅们会不自觉地发出‘咦哟、咦哟’的叫声,就像纤夫号子一样。”常金元说。
当年,油坊盛村出产的芝麻油颇负盛名。68岁的村民盛现民表示,究其原因,除了精湛的榨油工艺,还与村南高岗上种植的芝麻品质有关。“最重要的还是信誉。我们村榨油从不勾兑,每一滴油都是纯正的。”盛现民说。
古法榨油技艺原本在油坊盛村世代相传,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从事榨油的人越来越少。如今,村里仅剩村口的一家油坊。
推荐阅读
- 芝麻油|精选几道美味家常必备菜,好吃下饭还不油腻,学会做给家人尝尝
- 芝麻油|翡翠菠菜素饺子
- 芝麻油|羊肉烤包子
- 芝麻油|学会#清香麻爽秒入魂#麻辣水饺,解锁正宗味儿
- 芝麻油|小磨香油不能随便叫,选购香油注意三点
- 芝麻油|白菜豆腐蒸饺
- 芝麻|芝麻油、香油和麻油有啥不同?三者口感差别很大,现在知道还不晚
- 芝麻油|尝尝这道鲜虾鲊肉抄手,生活赛过活神仙
- 芝麻油|简单易做的几道家常菜,有菜有肉,下饭下酒,好吃的放不下筷子
- 芝麻油|还是家常菜最受欢迎,推荐几道家常菜做法,好吃下饭,超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