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线|粉面大热,云南米线却不香了?

央广网北京2月11日消息 2021年11月 , 主打粤式米线的“肥汁米蘭”拿下过亿元的A轮融资;10月 , 香港谭仔国际上市 , 成为“中国米线第一股” , 让米线这一原本有些不温不火的品类 , 随着融资、上市热 , 顿时变得瞩目了起来 。
但在热闹的背后 , 红餐网注意到 , 一些曾经主打云南米线的品牌开始有意无意地弱化“云南米线”这一标签 , 粤式米线、港式米线等新概念也开始分化着大众消费者对米线的认知 。
“云南”和“米线”这一对官方认定的最佳CP不香了?云南米线近年来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未来又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从云南走向全国 , 云南米线的风光历程
虽然如今我们谈到的米线已经带有浓厚的云南特色 , 但米线并非云南本地产物 。 据相关史料记载 , 米线最早源自北方中原地区一种叫做“粉饼”的食物 , 后来南下江南 , 经由民族迁徙而传入云南 。
之后 , 米线便发展出两个分支 , 一个是以云南为大本营的云南米线 , 我们常说的米线一般也特指云南米线 , 另外一个就是遍布在南方各省的米粉 , 如广西米粉、湖南米粉、江西米粉等 。
值得一提的是 , 米线和米粉的原料虽然都为大米 , 但在口感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 米粉吃起来更棉柔黏糯(原料中红薯粉和土豆粉的配比较高) , 而米线则更水灵滑爽 。
今天的云南米线 , 尽管从外表上看和江西、湖南等地的米粉没有太大区别 , 但事实上其制作工艺早已经完全本地化 , 由传统的干浆米线演变成云南独有的酸浆米线 , 真正沾染上了云南的风土物候 , 成了地道的云南味 。 过桥米线 , 大锅米线、小锅米线、豆花米线、杂酱米线……每一种米线都是云南人独有的饮食记忆 。
【米线|粉面大热,云南米线却不香了?】云南省餐饮与美食行业协会特邀副会长李晓林告诉红餐网 , 在云南吃米线 , 就算不重样地吃 , 一个月也不一定能吃遍所有的米线样式 。
而在样式众多的云南米线中 , 最响亮的招牌当属过桥米线 。 过桥米线的美丽传说广为人知 , 很多人对云南米线的认知也都来自于过桥米线 。
近几十年来 , 得益于厚重的文化底蕴加上云南风情在全国的风靡 , 过桥米线逐渐走出云南 , 走上了全国人民的餐桌 , 各地主打过桥米线的门店也随之遍地开花 。
而依靠云南风味和云南故事 , 业内一批主打云南米线的品牌们也迎来了长达十年以上的繁荣期 。
比如 , 彼时在云南当地就诞生了桥香园、建新园、青和小锅米线等一批米线品牌 , 它们扎根本地市场 , 主打地道的云南风味 , 享有很高的市场知名度 。
米线|粉面大热,云南米线却不香了?
文章图片

(图片源自桥香园官方微博 央广网发)
其中 , 现已被商务部确定为“中华老字号”的建新园 , 1995年在金碧路开设第一家分店时 , 把昆明饮食公司只卖3元一套的过桥米线首次卖到了5元一套 , 即便提高了价格 , 生意依旧火爆 , 1996年开二分店时 , 门店更是大排长龙 。
1997年 , 建新园米线“四喜凉食”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华名小吃” , 2000年 , 建新园扩大营业网点 , 开始连锁化发展 , 门店也是开一家红火一家 , 被誉为宝善街“第一金字店” 。
桥香园更是在2007年就铸就了云南的“米线王朝” , 门店遍及全国 , 数量最多时突破100家门店 。 值得一提的是 , 曾走出云南向外拓展的桥香园 , 后来由于内部原因退守云南市场 。
青和小锅米线则是云南本土米线品牌的后起之秀 , 其曾向北上广深发起进攻 , 现在以经营云南本地市场为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