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这届年轻人,开始“自讨苦吃”( 三 )


同样喜爱苦笋的黄庭坚 , 在巴蜀的戎州吃到了绿荔枝外的苦笋烧肉后 , 高兴地写下了书法名篇《苦笋赋》大呼:苦笋太好吃了 , 管它是不是发物!
苦味的“格格不入”恰恰会触发人的思考 。 /《琅琊榜》
诸多文人墨客喜爱苦味食物的原因 , 被清代诗人屈大均总结了出来 。 他在《广东新语》中点评苦瓜:其味甚苦 , 然杂他物煮之 , 他物弗苦 , 自苦而不以苦人 , 有君子之德焉 。
意思是 , 苦瓜自甘清苦 , 和其他食材同烹调时却不会将苦味附着其上 , 容易让人联想到傲然独立、孤苦清高的脾性 。
当苦有了意义 , 它就不只是种味道了 。
嗜苦 , 更高级?
近年来 。 “苦”已经成为一种小众而高级的口味 。
不论是鉴赏茶还是咖啡 , 或者啤酒 , 你或许都有“越苦越高级”“越苦越有品位”的感受 。
咖啡界并没有明确的“鄙视链” , 但在人们点咖啡或是给咖啡加奶加糖时 , 收到过一些“你是不是不懂咖啡”“你这还不如喝速溶”之类的话语时 , 咖啡爱好者们的“隐形鄙视链”也就形成了 。
知乎上 , 人们曾探讨过这一“鄙视链” , 从点赞数量上来看 , 大多数人认可的排序为:单品手冲意式浓缩美式其它花式咖啡 。
抛开制作方式和咖啡豆品种等诸多元素 , “其它花式咖啡”就是输在了不够苦 。
鉴苦能力提高 , 是后天训练的结果 。 /视觉中国
在饮茶没有成为习俗之前 , 人们本是不喜茶的 。 如边疆少数民族饮茶 , 会加奶、加糖烹煮 , 如西亚、北非饮茶会加薄荷、香料、糖等调饮 , 本质上是不能接受其苦 。
但如今 , 茶界也出了段子:
喝岩茶的看不上所有茶类 , 喝普洱茶的看不上喝乌龙茶的 , 喝乌龙茶的看不上喝绿茶的 , 喝绿茶的看不上喝茉莉花茶的 , 喝茉莉花茶的看不上喝花草茶的……
最后 , 他们统统看不上喝奶茶的 。
同理 , 也有很多人认为喜欢吃白巧克力、奶油巧克力的比较low , 真正有品位的只吃黑巧克力;喜欢喝甜味葡萄酒的是不懂酒的小白 , 能够欣赏红酒的苦涩与酸感 , 才算是入了品酒的门……
当苦味决定了食物的级别 , 那它自然就与高品位画上了等号 。
人们追求“吃苦” , 并非是单纯追求苦味 , 而是想让食物的原本味道不被调味品破坏 。 比如 , 喝咖啡不加奶才能品出后口的浓香;喝茶不放糖 , 才会感受到草木香气的悠长 。
新周刊杂志《穷人才追求甜 , 中产都爱吃苦》一文中提到:
一些对味道颇有研究的上流人士能品尝出羽衣甘蓝的“又硬又苦”和芝麻菜的“苦中带甘”的区别;苦味的精品咖啡从选购小产区庄园级当季咖啡生豆 , 到新鲜烘焙和现磨 , 一切为的都是新鲜的地域之味……
与苦味一同出现的还有诸多复杂的味道 , 为了品尝出这些味道 , 就要去调味品 。
2022年中国健康管理白皮书提到 , 健康饮食意味着极简的生活态度 , 选择优质营养、搭配均衡的餐食 , 减少油、盐、糖等调味品的过量摄入 。
不仅影响健康 , 过量食用调味品还会增加肥胖的几率 。
在反对滥用调味品、主张恢复食品的真实口味的趋势下 , “吃苦”就逐渐成为人们自诩自律的代名词 。
“好难喝 , 再来一杯!”/视觉中国
与苦相对的是甜 。 人们对待甜的态度与苦刚好相反:明明天生嗜甜 , 却在后天进行控糖甚至断糖 。
这种逆本能的行为 , 是人类作为最高级的灵长类动物的一种荣耀:小孩子才嗜甜 , 而我已经是成熟的大人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