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孝敬|天台新闻网丨民国老店:陈隆兴南北货店( 二 )


陈隆兴南北货店的第一代老板陈源泉有五个儿子,当他年纪大了之后,店就由他两个儿子共同经营,二儿子陈子神和五儿子陈彩福成为了陈隆兴南北货店第二代老板。他们的工作也有分工,陈彩福主要管理店里的日常事务。陈隆兴也经营茶叶,茶叶为天台山绿茶。每年的清明节至七月这几个月时间,陈子神负责茶叶加工,加工场所就放在陈隆兴民居。每年清明之后,院子就变得非常热闹。每天早上,去欢岙、北山的茶行,收购鲜茶,送到店里。陈隆兴请人炒茶、拣茶,那时民居堂前和廊下都坐满了人。院内设有茶灶,炒茶是一门技术活,师傅来自螺溪。炒好的茶还需拣去茶叶中的黄叶和茶梗,使茶叶的品相更好。拣茶工都是妇女,每天都有二十多人,她们就坐在廊下拣茶。
做好的茶叶部分放在店里出售,更多的茶叶销往外地。销往外地的茶叶需要包装,包装用的是茶篓。茶篓通常有一米多高,是竹编的。包装时,先在茶篓内铺上几层粽叶,将用纸包好的茶叶放在茶篓内。每篓茶叶有二百斤,每年可产二百多篓茶叶。茶叶打的牌子就叫“陈隆兴”,主要销往辽宁营口。那时陈隆兴的茶叶在辽宁营口有一定名气。
陈隆兴南北货店租用花筒店的店面一直到1947年,那年,陈子神和陈彩福在老店西边建了一家新店,就是我小时候所见的那幢小洋房,位置在现中山东路232号。新店坐北朝南,为三开间的店面,分前后两进,中间为一小天井。前进为二层三开间,作为店堂,堂内摆设与老店一样,前为木柜台,后为木货架。后进建筑为三层三开间,为生活用房,中间的小天井里有一口水井。
新店建成后,老店就关门了,新店还是沿用陈隆兴的商号,新店二楼门楣上挂着“陈隆兴南北货店”的商号,字就写在钉有铁皮的木框上。当时中山路上许多商店都是将商号写在这种铁皮木框上。铁皮木框上面有一根绳子,平时铁皮木框就挂在一楼的门楣上,路人可见写在上面的商号。一旦下雨,放下铁皮木框,可挡住雨水。陈隆兴店的这块写有商号的铁皮木框现在已经没有了。在陈氏兄弟建新店的同时,他们还在新店对面的弄堂里,建了一幢三层楼的房子,作为仓库,称“栈店”。
陈隆兴当年也招收学徒,通常为三年满师,满师后可继续留在店中,也可自谋出路。至民国晚期,陈隆兴南北货店由陈子神的儿子陈绍先和陈彩福的儿子陈建地共同经营,他们成为了陈隆兴南北货店第三代经营者。他们经营的时间并不长,不久新中国就成立了。
问起陈隆兴店关闭的时间,陈孝敬说店一直开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公私合营”。合营后的商店称隆兴商店,陈彩福和儿子陈建地、侄子陈绍先作为资方代表,每年收取股份,那时陈子神已经过世。在听完陈孝敬和陈孝云的讲述之后,陈隆兴南北货店的种种往事都浮现出来了。细细算来,陈隆兴南北货店历经了五十多年时间,由陈家三代人相继经营。现在城里的老年人都还记得这家店,他们年轻的时候都曾到这家店里买过东西。陈隆兴南北货店三代经营者都是本分的商人,因货真价实和童叟无欺,在县城具有很好的口碑。
接着我们参观了这幢民居,民居有前后二个道地,从建筑风格上看,建设时间显然不同,前道地要早于后道地,陈孝敬的讲述确定了我的判断。可以说前道地是祖宅,由陈源泉建于清末,为一层的四合院,称“永思堂”,为陈源泉与其五个儿子共同居住,道地中间,用鹅卵石铺着蝙蝠图案。后道地建于民国初年,由陈子神、陈彩福共同建造,为二层四合院民居,称“积心楼”。陈子神居东边,陈彩福居西边,中间的堂前为公用区域。后道地东西厢房后各建有小天井,堂前后面也有一个小天井,墙壁上建有一座佛龛,内供奉观音菩萨,因为后壁搭建了一间房子,佛龛也只能看到其中一部分。道地中间,用鹅卵石铺着狮子图案。两个道地的建筑基本完整,从破旧的木门中,可见当年的木门还是非常精致的。民居的大门原来有里外两道门,那是为了安全,现在只存外道大门了,大门前建有照墙,刚重新粉刷过。陈隆兴店南北货店的后人世代都居住在这幢民居中,他们也称这幢民居为陈隆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