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面|横跨四千里,只为一碗面( 二 )
邸家牛肉面上世纪90年代开门 , 在山下的静宁路上一开就是20年 。 厨师出身的邸清虎用自己精心配置的调料 , 征服了挑剔的本地人 。 但进入2010年后 , 房租上涨 , 牛肉面薄利 , 邸家牛肉面不得不关店 。
对于牛肉面生意的传承 , 高英睿说:“老人们的想法是 , 如果你有自己更好的选择、出去闯 , 那就去做 , 如果没有更好选择 , 牛肉面是一个生计 , 最起码生活有保障 。 ”
2020年6月 , 几经准备 , 邸家牛肉面再次开门营业 , 地点就是邸家宅子 , 门面稍微粉刷一下 , 天井收拾出来 , 加个顶棚 , 作为客人们吃面的空间 。
每天早上四点多 , 高英睿妈妈邸泽芳第一个起床 , 开车去山下的批发市场买蔬菜 , 像牛肉、面粉和油这样的大件 , 有供货商送上门 。
除了食材 , 十公里开外的金港糖酒市场 , 也是邸泽芳经常光顾的地方 , 肉料包和汤料包 , 所需要的花椒、八角、草果等几十种调味品 , 在这个本地最大的调味品市场 , 都能找得到 。
金港糖酒市场里 , 经营者售卖五花八门的调料 , 牛肉面调料的秘方 , 各家都不同 。
早上9点 , 高英睿在院子里的小厨房开工 , 把新鲜的牛骨和牛肉放进大锅里 , 倒水 , 放上外公准备好的料包 , 大火煮完小火慢熬 , 中间需要撇油花 , 调整火候 , 一直守到下午三四点 。 煮好的肉冷却放进冰箱 , 浓缩的汤静置 , 等待第二天加水调配 。
50斤牛肉和牛骨 , 两缸汤 , 约够300碗牛肉面 。 一年多来 , 高英睿已经习惯了这三平米里的一切细节 。 邸清虎会不放心 , 跑过来尝一尝汤的味道 , 在老人眼里 , 外孙的这碗面 , 差不多是他当年八成的功力 。
高英睿正在围锅炖肉熬汤 。
对于邸家牛肉面来说 , 小作坊的精耕细作与老人的把关成为习惯 , 但对于身处上海的80后姜军而言 , 在这碗牛肉面诞生前 , 他先把自己扔进实验室 , 成为“小白鼠” 。
姜军是老餐饮人 , 在顶新集团旗下德克士工作过8年 , 对连锁快餐很了解 。 后来 , 姜军自己出来创业 , 做过海鲜自助、酸菜鱼等品牌 。
2020年年初 , 疫情影响之下 , 门店不得不歇业 , 姜军和上下60余名员工一起 , 开发小程序 , 串街弄、进社区 , 发动一切资源 , 卖包子“自救” , 保住公司的基础 。
那么 , 餐饮还能怎么做?姜军发现了兰州的牛肉面 , “牛肉面尤其是兰州的牛肉面市场教育是成熟的 , 我静安寺的酸菜鱼门店 , 隔壁是和府捞面、唏嘛香 , 他们出餐速度特别快 , 外面公共区域的条凳都被客人坐满了 。 ”
姜军创立了陈香贵兰州牛肉面 。 他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团队成员很多都来自肯德基、麦当劳、海底捞等大型连锁品牌 , 我们要做区别于传统的、标准化的牛肉面 。 ”
陈香贵以商场为重点 , 在上海全面铺店 , 卖牛肉面也卖烤串 。
在很多兰州人的眼中 , 有这样一个判断:兰州牛肉面走出兰州 , 就不是那个味道了 。 谈及背后的原因 , 大家会不约而同地说:“和黄河水质有关 。 ”
这样的说辞 , 对于从业者而言 , 判断却不尽相同 。
高英睿回到黄河边 , 继承外公的手艺 , 守在炉子边 , 去等待清汤的诞生 , 这碗面里 , 有黄河水的基因 。
姜军在上海餐饮生存战中抓住兰州牛肉面 , 没有“黄河水” , 他用产业化的方式 , 让这道传统美食在上海有了新可能 。
师傅
牛肉面的制作工序里 , 除了熬汤、煮肉 , 下一步 , 便是揉面拉面 。
推荐阅读
- 营养低脂和风拉面
- 兰州拉面|看完南方人吃面条,再来看北方人吃面条,差距一眼便知!
- 拉面|红遍淮安的7大特色美食,尤其第4道,连乾隆皇帝也是它的“粉丝”
- 拉面|恩克年收入过千万,餐厅建在木桩上,连绵数里一眼望不到头
- 凯泰|小康中国 千城早餐丨来碗拉面
- 拉面|大德酒场,当年的“京城第一居酒屋”做了一碗什么面?
- #暖冬酱在手,嗨吃部队锅#百吃不厌的韩国芝士拉面部队火锅来啦
- 部队|韩国芝士拉面部队火锅来啦
- 拉面|百亿入局,谁是小吃届下一个万店之王?| 2021万亿生意
- 花椒|为何日本的拉面汤这么咸了?其实理由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