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专访|蒋韵:每写完一个东西,总有抢救出什么的感觉
一个叫布里亚·萨瓦兰的法兰西美食家说过这样一句话: “告诉我你吃什么样的食物 , 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二百年后 , 在中国北方 , 一位女作家像是呼应萨瓦兰这句话似的 , 望向自己的家庭和过去 , 写下了一部“食物史记” , 取名《北方厨房》 。
文章图片
蒋韵新作《北方厨房》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近日 , 蒋韵新作《北方厨房》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 《北方厨房》收录了蒋韵写于2020年的两部作品 , 一部是长篇非虚构《北方厨房》 , 一部是中篇小说《我们的娜塔莎》 。 《北方厨房》将一个北方家庭的烹饪史娓娓道来 , 写到了“假鱼肚”“桂花年糕”“瓜菜代”“蒸菜蟒”“炸菜角”“黄蘑饺子”“青梅酒”“竹叶青”等几十种食物 , 还有从1950年代一路走来的充满各种滋味的“味觉记忆” 。 而《我们的娜塔莎》讲述的是一个苏联女子在北方小城的故事 。 那个名叫娜塔莎的女子是小城里很不合时宜的存在 , 她为小城留下了充满异域风味的蛋黄酱 。
当我们将这两个文本放在一起 , 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奇妙的“化学反应” 。 虚构世界里的人物可以在非虚构文本中找到原型 , 而非虚构的讲述也可以通过小说走向更深远的世界 。
“它们确实是相伴相生的姊妹篇 , 你中有我 , 我中有你 。 ”8月中旬 , 蒋韵就新书接受澎湃新闻采访人员专访 。 她透露自己一开始写的是《北方厨房》 , 但写着写着 , 那个教母亲做蛋黄酱的苏联女人便一直挥之不去 , 让她心猿意马 。 她只好暂时放下《北方厨房》 , 先写小说《我们的娜塔莎》 , 再写《北方厨房》 。 最后 , 两部作品都首发于《收获》 , 《我们的娜塔莎》发于《收获》2020年第6期 , 《北方厨房》发于《收获》长篇小说2021年春卷 。
文章图片
《我们的娜塔莎》发于《收获》2020年第6期 , 《北方厨房》发于《收获》长篇小说2021年春卷 。 两部作品都写于2020年 。
若从《北方厨房》和《我们的娜塔莎》再往前追溯 , 我们还会看到蒋韵近年的作品——《你好 , 安娜》《青梅》《水岸云庐》无一不在呼唤:记忆记忆 。 这或许和蒋韵家里的变故有关 , 几年前母亲患上阿尔兹海默病 , 父亲得了脑梗中风 , 疾病让她的双亲成为了失去记忆的人 。 蒋韵自己也说 , 这几年 , 每写完一个东西 , 总有一种从自己的记忆中抢救出什么的感觉 。 但她也难过地发现 , 即便没有衰老和疾病 , 遗忘也在人世间时时刻刻发生着 。 我们总能在她的作品中感受到一种忧伤的、怀旧的、古典的气息 , 仿佛在回望那些消逝的人事物 , 仿佛在打捞人类世界里更久远的记忆 。
但当我问她 , 如果有一台时光机 , 想用它回到哪一年?她的回答是:“如果有 , 我不想用它回到任何年代 。 我有珍惜的年代 , 可我不想回去 , 因为我已经知道了它终将逝去 , 那只能让痛苦加倍 。 ”
文章图片
蒋韵 , 1954年出生于山西太原 , 祖籍河南开封
为某段历史留下“味觉记忆”
澎湃新闻:《北方厨房》和《我们的娜塔莎》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 我先看了《我们的娜塔莎》 , 后来看《北方厨房》 , 不少地方让我忍不住想到娜塔莎、姜友好、杜若、杜若父母这些小说人物 , 还有“包饺子”“采蘑菇”“上学挖防空洞”这些场景 。 两个文本放在一起 , 一个虚构 , 一个非虚构 , 它们相互呼应 , 打开了彼此的文本空间 , 那种感觉非常奇妙 。 它们动笔的先后顺序是?
推荐阅读
- 食物|吃 相
- 玉米|这东西再贵也要吃,拿来煲汤,鲜美营养增强免疫,孩子成长正需要
- 蔬菜|冬天,这东西见一次买一次,既是蔬菜也是水果,每次上桌都光盘
- 鱼肉|煎鱼时抹点这东西,不破皮不粘锅,鱼肉鲜嫩不腥,卖相好更美味
- 翻炒均匀|炒藕片时,边炒边加点这东西,藕片洁白不发黑,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 面团|蒸包子发面不要只用酵母,多放点这东西,蓬松暄软,包子白又胖
- 庄园|没用过这5件“老东西”,你的2021年就算白过了
- 饺子馅|韭菜馅饺子,最忌讳放这东西,很多人还在放,难怪吃着不香不好吃
- 妙招|香菇用清水洗是不对的,教你个小妙招,让脏东西细菌自己跑出来
- 清水|香菇用清水洗不干净?教你一小妙招,让脏东西小虫子自动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