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粉|100亿天价估值,接洽资本打击山寨,鲍师傅不想只做网红( 二 )


首先 , 鲍师傅的目标客群更为广泛 , 并不刻意讨好Z世代的鲍师傅 , 并未给自己设限 。 据鲍师傅官网显示 , 鲍才胜将鲍师傅定位为“小贝蛋糕的原创者” , 其品牌宗旨为“力图让消费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方便地购买到美味放心的新鲜糕点” , 与虎头局渣打饼行躬身“融入当代年轻人生活方式与口味”的主张差异明显 。
其次 , 与积极触网的其他新中式烘焙品牌相比 , 鲍师傅对线上流量始终持谨慎态度 。 鲍才胜曾公开表示:“线上订单我们也生产不过来 。 我们希望用户花钱为我的原材料、人工成本买单 , 而非20%多的外卖佣金 。 ”
再者 , 品控要求极高 , “匠人思维”浓厚 。 这位浸润在中式糕点行业已有三十余年的“老将” , 在原材料与新产品的研发上堪称苛刻 。 据鲍师傅江苏地区负责人胡武科透露 , 对新启用的原材料 , 团队会进行多轮测试:“哪怕是肉松太碎了 , 我们都会否定掉” 。
而鲍才胜的强势性格 , 也使得“创始人效应”显著 。 能从资溪小县近五万烘焙大军里脱颖而出 , 鲍才胜的创业故事被视为草根逆袭的绝佳样本 。 不同于从媒体人跨界烘焙的王丹 , 抑或是本就躬身于新餐饮行业的胡亭 , 鲍才胜的商业思维更以“保守“见长 。 比起成为网红 , 鲍才胜更向往成为百年老店 , 因此抗风险是其营企的首要法则 。
除了轰轰烈烈的“打假风波”外 , “创始人效应”带来的稳健让鲍师傅在发展的十余年间少有波澜 , 构建了其充沛的现金流能力 。 据鲍才胜描述 , 从天图资本融来的第一笔钱至今还在银行里躺着 。 “如果他们有要求 , 我随时会还回去 , 就算哪天倒闭了也要还回去 。 ”
那么 , 不差钱的鲍师傅又为何频频传出与资本接洽呢?
对资本有拒绝到接纳资本看好鲍师傅 , 并非偶然 。 一方面 , 千亿量级的烘焙市场基本盘实在太大 , 参与主体的分散性特征决定了烘焙赛道在未来很长时间里仍将是“百花齐放” 。 用今日资本创始人徐新的衡量标准来看 , “一个消费品品牌如果能做到30%市场 , 比第二名大两倍 , 你就安全了” 。 但就现状而言 , 烘焙赛道仍未出现真正的大品牌 。 以一年能赚近60亿的桃李面包为例 , 其市占率也不过3.2% 。
另一方面 , 正源于难出龙头 , 因此押注极具成长性的独角兽正是资本觅食烘焙赛道的要义所在 。 在格局未定的大消费赛道 , 唯快才能破局 , “等一等”或许就会错过下一个“奈雪的茶” 。 毕竟 , 随着大消费品牌的创业速度越来越快 , 意味着出现大的消费品牌的窗口期越来越短 。 一位VC投资人这样表示:“几乎所有的机构都在看消费 。 ”
值得一提的是 , 尽管资本够嗨 , 但鲍才胜起初对资本的态度却颇为冷淡 。 仅有的两次融资 , 一次是靠缘分 , 双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 , 坐了同一趟飞机和两次高铁 。 另一次是在2020年底 , 而融资金额至今尚未披露 。 今年 , 一位曾接触过鲍师傅的投资人曾提到 , 最火热之时 , 同一时间里有五家VC机构同时在接触鲍师傅 。
从拒绝资本到接纳资本 , 用鲍才胜本人的话说 , 资本更有利于企业走向现代化管理 , 更是为其“百年老店”谋篇布局 。
道理懂的都懂 , 但未免稍显客套 。 事实上 , 对资本一反常态的接纳 , 恰恰反映出鲍才胜的百年愿景正经受着现实无情的冲击 。
现实困局有三:一是烘焙界的微创新极易复制 。 二是鲍师傅引以为傲的高坪效难以转化为优势 。 三是打假带来的反向品牌塑造并非长久之计 。
虎头局渣打饼行创始人胡亭认为 , 中式烘焙长期竞争的核心主题是建立在大基础单品上有门槛的微创新 。 他以好利来的明星产品半熟芝士为例 , 认为这一单品的微创新体现在外购的配方与精细的制造工艺上 , 由此形成的独特口感建立了好利来的行业门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