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小龙虾品类的创业热情也被打入冰窟 。 企查查数据显示 , 自疫情以来 , 小龙虾相关企业的注册量大幅减少 , 2021年的注册量为2202家 , 仅为2018年新注册量的三分之一 。
与此同时 , 小龙虾相关企业的吊注销量却高居不下 , 到了2021年 , 吊注销量达到了1193家 , 占到了新注册量的一半 。
小龙虾产业总产值也明显缩水 , 尤其是以餐饮为主的第三产业 。 据《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21)》数据显示 , 2020年我国小龙虾产业总产值约为3448.46亿元(2019年已达4110亿元) , 同比下降15.07%(统计未包括港澳台地区) 。
其中 , 小龙虾养殖业产值约为748.38亿元 , 同比增加11.35%;以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产值约为480.08亿元 , 同比增长9.11%;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 , 以餐饮为主的第三产业产值约为2220亿元 , 同比下降25% 。
由以上数据可见 , 在小龙虾的产业结构中 , 以餐饮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比一直最多 , 从2017-2020年中国小龙虾“三产”的规模变化中 , 明显能看出 ,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产值一直持续增长 , 只有餐饮业产值出现了下降势头 。
2.资本冷静 , 融资减少
小龙虾品类热度下降的另一个表现 , 就是资本也变得冷静 。 观察君仔细梳理发现 , 2020年至今 , 小龙虾领域只发生过三起融资事件 。
最近的一次是今年3月上旬 , 获得C轮投资 , 金额未披露 , 投资方为峰瑞资本 。
另外两次都是2021年8月完成B轮融资 , 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中国、IDG资本、华平投资、碧桂园创投等 。 2020年2月完成A轮融资 , 投资方为加华资本 。
而仅有的这三次融资也不完全看在小龙虾的面子上 。 某记获得资本关注 , 更多在于其预制菜的定位和布局 。
的确 , 自2016年至今 , 他们凭借“小龙虾”这一爆款产品创造了不少佳绩:2020年全年营收超1.1亿元 , 被称为“小龙虾第一品牌” 。 但随着小龙虾热度降温 , 也意识到无法单纯再靠“小龙虾”独步天下了 , 开始大力攻克预制菜领域 。
2021年11月 , 一次新品推荐会上 , 推出了香辣对虾、香辣蟹、冷食兔头、冷食扇贝肉、夫妻肺片等多款新品 。 据官方说法 , 小龙虾是其经典的预制菜品 , 最终目标是要成为小龙虾+预制菜领域的独角兽企业 。
而某友之所以连续获投 , 跟小龙虾关系也并不大 , 更多是跟集团开创的“美食+文化”的“文和友模式”有关 。 该模式的特点是挖掘地方美食文化 , 并结合潮流文化 , 打造独特的强体验场景 。 而IDG资本投资它也正是看中了这种商业逻辑的创新性 。
相比2015-2019年这五年 , 小龙虾领域发生了十余起融资 , 涉及到9个小龙虾品牌 , 他们大多是传统的小龙虾专营店 。 进入2020年 , 纯做小龙虾品牌的融资消息完全没有看到有披露过 , 但是品牌方也在快速开店 , 而后却大幅缩水 。
3.小龙虾格局已定 , 区域头牌“剩者为王”
小龙虾市场如今已经“尘埃落定” 。 用蒋毅的话来说 , 这个品类 , 短期内格局已成 。 即便到了夏天 , 做小龙虾的餐厅还是会有很多 , 但很难再出品牌 。
在蒋毅看来 , 小龙虾现在处于品类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 , 也就是品类衰败期 , 两极分化严重:部分区域代表性品牌还能赚钱 , 但绝大多数龙虾店都赚不到钱了 。
观察君联系身边多位做小龙虾的个体商户 , 发现不少已经离场 。 在广州的小马哥 , 已经回到武汉老家休养 , 他说今年不开店了 , 准备给别人打工 。
另一位郑州的龙虾馆老板 , 2020年疫情的时候果断放弃了小龙虾 , 改做大盘鸡了 。 “干五年龙虾只开了一家店 , 干两年大盘鸡如今开7家店了” , 他说做小龙虾太心累 。
推荐阅读
- 芙蕾|小区封控催生多少黑暗料理,珍惜家里会做饭的队友吧!
- 疫情|【小苑云课堂】“上海姆妈”厨房,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香味!
- 食欲|脆嫩爽口,低脂高营养的家常菜,也是春天里的小可爱
- 小火|咸菜蛋皮饭
- 小鱼|在厨房中,寻人生的道理
- 南瓜|爱心满满的一日三餐,点点滴滴的小幸福都在食物里
- 食盐|线下同城的一个小生意
- 凉皮|6个国家的大学食堂对比,美国热量高,韩国小菜多,再看看中国的
- 野味|小时候常见的6种野味,吃过的人,孩子都会打酱油了吧
- 小米|客家人最喜欢的艾叶粑粑,做法原来这么简单,外酥里糯,满口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