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3月全国都在等着吃它!糯叽叽会拉丝,没吃春天白过了( 二 )


后来才知 , 艾草全国各地都有 , 而且吃法大同小异 , 但叫法略有出入 。
客家叫艾粄 , 江南一带叫青团 , 西南地区叫清明粑 , 原料为多为艾草 , 当然也有鼠麴草、浆麦草等 。

因着全国人民都有同一份味觉记忆 , 一到春日 , 就开始馋这一口软糯的小团子 。 各大品牌商家也都争相售卖各种口味的青团:螺蛳粉红烧肉爆浆流心芝士奶酪······但菜菜家做了3年 , 口味没变过 , 一直坚守传统青团 。

可不是偏执或是保守 , 而是想为大家保留一份“记忆中的春味”\uD83D\uDC47
吃春 , 吃的是春天的颜色 , 春天的味道 。
是艾草的微苦微辛 , 浆麦苗的麦草清香 , 鼠曲草的山野青气 。
一入口 , 你就能感受到那时的阳光 , 空气里炙热的青草味道 , 春天流逝的分秒 。


可如今市面大多青团 , 都由内而外地偷起懒来:野菜难得 , 就用麦苗汁、艾草汁取代新鲜浆麦草/艾草;糯米要千锤百炼 , 就用预拌粉代替;熬豆沙费时费力 , 就用批量生产的豆沙奶油取代;这样做成的青团 , 一个个都如《随园食单》说的“色如碧玉” 。 可入口却不知为何物 , 软塌塌 , 没有筋骨 , 也没有春日味况 。

菜菜身边一些年轻孩子 , 没踩过泥土 , 没吃过真正的青团 , 以为青团就是这幅模样 , 不值得期待 。
真是好可惜啊 。 好吃的青团 , 软糯中带着筋骨 , 清淡里带着甘香 , 是吃完后嘴巴里没有一分腻味 , 只余淡淡艾香 。




所以从19年开始 , 菜菜都在干一件事:寻找传统青团 , 让古早风味穿过网红迷雾 , 到达下一代人的味蕾 。连续三年开团 , 不仅获得菜粉一致好评 , 也在业内重建了青团传统 , 获得不少专业支持 。 比如这位看似朴实的老师\uD83D\uDC47其实是杭州非遗小麻花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 , 杨发伟先生 。


杨氏先辈创立的杨先生品牌 , 起于清光绪26年 , 到如今也有100多年了!致力于传承江南传统糕点 , 还受到CCTV、新华社、浙江电视台等大媒体采访 , 影响力惊人!背靠百年老店的光环 , 杨先生制作的青团 , 也遵循三个特点:
用糯米捶打而非糯米粉搅和用新鲜艾草而非艾草粉、麦苗汁用自家熬的红豆馅而非采购的工业豆沙用冷加工工艺还原春秋时期的寒食传统
不夸张 , 青团年年吃 , 网红年年翻新 , 但菜菜这口小团子 , 历久弥新 , 但凡吃过都会回购!
戳图片尝鲜
尤其是冷吃软糯拉丝的口感 , 更是一绝 。 很多人不知道 , 是咱们2000多年前的寒食节习俗 。
*寒食节一般在清明节前一两天 。

后来寒食节习俗移置到清明节 , 青团成了清明祭祀食物 , 逐渐也出现热食做法 。
换句话说 , 冷食青团还是热食青团的爸爸呢!

这样的古早味青团 , 你在市面真的极难尝到!
我先说句真心话 , 最好吃的青团 , 在家里!
而今天这颗青团 , 让同事们直呼“有家的味道” 。
我就知道 , 成了!

青团的做法很简单 , 难点都在与时间和原料抗争 。
菜菜团队这次出发杭州杨先生的工厂 , 也是为了带大家看看 , 一枚古早青团是如何诞生的!
01两千年的冷食工艺
市面常见的青团 , 要蒸热后才能吃 , 但加热过的面皮总是黏糊糊\uD83D\uDC47
菜菜家青团 , 到手可直接冷吃 , QQ弹弹 , 比热糍粑还软\uD83D\uDC47


甚至还有超强糯感 , 轻松拉丝\uD83D\uDC47入口爽嫩黏糯 , 带着艾草清香 , 简直比吃糍粑年糕还过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