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炸藕夹子

|乡土散文:炸藕夹子

文章图片

|乡土散文:炸藕夹子



年事炸藕夹子我们山东临清洲老家 , 过年做任何的吃食 , 都是祭奠祖先 , 供奉天地用的 。 虽然和平时没有什么差别 , 意义却是不寻常 。
二十三蒸黄面子枣窝窝 , 是粘灶王爷嘴用的 , 意图是到了天上述职 , 汇报一家大事小情的时候 , 别把不该说的说了 , 只管上天言好事就行了 。
炖肉称为卯肉 , 从锅里捞出来的肉 , 切四四方方一块 , 叫冬庖 , 肥瘦正好盛在碗里是供桌上的不可或缺 。
打花糕更是充满了神话色彩 , 应该是面塑的雏形 。 花糕用自家地里收获的麦子磨面 , 自家树上结的大红枣做成 , 做两个刺猬的形状 , 往家里驮银子 。 做一个钱龙 , 嘴里按上一枚硬币 , 招财进宝 。 花糕顶上更是捏出各色花卉样儿 , 寓意一家子生机勃勃早发利市 。
炸藕饸子按老话说叫炸供 , 现在年轻人都不讲究了 , 直说炸藕饸子或者炸藕夹子 。
山东冬季寒冷 , 以前冬天除了白菜萝卜 , 没有什么新鲜的蔬菜 , 只有藕是个拿得上台面的 , 炒藕片 , 拌藕丝过年招待亲戚能顶一道菜 。 炸藕夹子 , 更是把藕的食用方法给升华了 。
【|乡土散文:炸藕夹子】小时候日子还是有点紧巴 , 虽然已经好过了 , 但是多年的节省习惯 , 还是没有现在放得开 , 所谓的年味淡了 , 其实是对各种肉食荤菜不新鲜了 , 肚子里油水大了 , 没有那种渴望和仪式感了 。

冬天里刨藕 , 人在泥水里手冷嗤嗤 , 并且不是每一处水坑都能养藕 , 上等藕叫白莲藕 , 藕生九孔 , 必须是生长在硬底藕池中 , 没有淤泥味 , 吃起来入口发脆 , 就是炸藕饸 , 在热油中炸熟 , 吃起来还是脆的 。 所以任何一个年 , 藕的价格都是坚挺的 。

小时候家里七口人 , 过年也就买个三四斤藕 , 最多不超过五斤 , 这还要留出炒盘子用的 。 我嘴馋总是跑进厨房 , 看着祖母和母亲剁馅 , 切藕夹馅 。 嘴里一个劲地说“这么少 , 这么少” 。 祖母嗔怪我不会说话 , 母亲对我说“过年不能说东西少 , 完了不够了 , 饺子煮烂了也要说撑了 , 一定要注意很多不吉利的词语” 。 反正大人总叮嘱家里的孩子“少说话多磕头” 。
藕片夹好馅 , 放在篦子上 。 母亲把大瓷盆放在桌子上 , 放入盐 , 花椒面 , 少许碱 。 祖母会叮嘱一句“馅里盐放得不多 , 面糊里多放点 , 太香了不咸不好吃 , 小孩子吃了会腻 。 ”母亲用热水注入盆里 , 用筷子搅起来 , 那水就成了褐色 , 滴溜溜的打转 。 晾一晾 , 母亲用手指试下 , 等母亲说好了 , 祖母就用瓢搲了面粉倒进去 , 母亲用筷子快速地顺着劲搅 。 我问过母亲 , 水温怎么才叫合适 , 母亲说七十℃ , 就是手指试下 , 烫而不灼 。 多少年以后 , 我充分领会了什么是烫而不灼 。
炸藕夹子 , 和面糊很重要 , 于是水温就非常重要 , 太烫了和的面糊炸出来不起发 , 凉了裹不住藕夹 , 一下锅 , 整个面糊跑到一边去了 。
面糊和得不稠不稀 , 再打上两个鸡蛋 , 这样会更酥脆 。 祖母烧火 , 母亲在锅上自己炸自己用笊篱捞 。 第一锅出来用碗盛了 , 打发我给送到北屋里 , 给写春联的爷爷尝尝 。 祖母在灶前尝了一口 , 点点头“好好 , ”剩下的转手递给我 , 我顾不得烫 , 咬到嘴里 , 用手接着 , 味蕾还没整个打开 , 就咽下去了 。 母亲问我“好吃吗 , 尝出什么滋味了吗” 。 又递给我一个 , 我一个劲地点头 , “香真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