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底料|火锅底料,餐饮巨头的“底牌”之争

火锅底料|火锅底料,餐饮巨头的“底牌”之争

文章图片

火锅底料|火锅底料,餐饮巨头的“底牌”之争

火锅底料 , 餐饮巨头的“底牌”之争

年轻人冰箱里最不缺的就是火锅底料 , 在购物车的收藏里 , 火锅底料的身影也时常出现 。 在天猫榜单·火锅底料好评榜的前十名中 , 有2/3的品牌来自川渝地区 , 且回购率均在99.9%以上 。
在2021年双十一期间 , 重庆火锅底料线上销售额超过1亿元 。 在全国 , 火锅底料市场规模更是突破200亿元 。 与此同时 , 在小红书搜索关键词“火锅底料”有14万+的笔记 , “重庆火锅”有11万+的笔记 。
截至目前 , 我国共有3226家火锅底料相关企业 , 重庆市以359家企业数量高居第一 , 火锅直接从业人员超过80万 。
与火锅底料的热潮形成对比的是 , 海底捞迎来自2018年的首度亏损 , 2021年预计净利润亏损人民币38亿元至45亿元 。
值得深思的是 , 难道火锅底料成了整个火锅行业的新风向?
“称霸”复合调味品
近年来麻辣口味愈发流行 , 川菜及火锅的消费热度持续升温 。 很显然 , 火锅底料已经成为厨房的日常必备调料之一 , 不仅在火锅中经常看见它的身影 , 家做毛血旺、水煮肉片等川菜菜品都少不了火锅底料的参与 。 来自光大证券数据 , 中式复合调味品、火锅调味品增长最快 , 2015-2020年两者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6.9%、15% , 位列子品类前2位 。

追溯到2012年 , 火锅底料显然成了新的商机 , 其相关企业年注册量大体呈上涨趋势 。 到2017年注册量已突破300家 , 同比增长了54.7% 。 2019年注册高达427家 , 到2020年相关企业注册量出现明显下滑至389家企业 , 同比下降了8.9% 。 而2021年的注册量仅114家 , 同比下降70.7% 。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到 , 企业注册量呈断崖式下滑 , 原因之一可能是火锅底料的赛道逐渐呈饱和状态 , 新晋企业加入这个赛道失去了先机;还有一个原因是行业头部已定 , 如海底捞、名扬、德庄等 , 线上线下的销量都十分可观 , 无疑给想要进入这个赛道的企业增加了难度 。
以颐海国际为例 , 共拥有56款火锅调味料产品 , 其中45款是中式复合调味料产品 。 仅2021年上半年 , 火锅调味料、中式复合调味料的收入分别为15.1亿元、3.2亿元 , 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7.4%、12.2% 。
火锅底料在整个复合调味料市场中的份额有着绝对的优势 , 根据数据显示 , 中式复合调味品占据复合调味品行业市场份额高达70%以上 , 其中火锅底料和川菜调味品占据整个中式复合调味品市场份额的40%以上 。
除此之外 , 整个复合调味料的市场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 , 复合调味料市场规预计2030年有望达到4000亿元 。 再加上复合调味品备受资本青睐 , 根据数据显示 , 在30个融资项目中 , 生产复合调味品有25家 。 且在获得融资的公司中 , 传统企业和新晋品牌的数量不相上下 , 可见资本正在期待新晋品牌打破如今的复合调味料市场格局 。
同时 , 赛道新玩家数量也在逐年上涨 , 据企查查数据 , 2021年调味品新注册企业共36172家 , 2020年为89139家 , 2019年是82401家 。
之所以“盯上”复合调味料市场 , 还是因为单一调味品市场成熟度高 , 头部已定 , 所以很难找到破局的机会 。 根据Wind数据 , A股27家调味品企业中 , 单一调味品企业偏多 , 其中海天味业、恒顺醋业、中粮糖业分别在酱油、食醋、糖领域中领跑 。 据国盛证券数据 , 在品类中鸡精的占比最高 , 占到29% , 由家乐、太太乐两大企业寡头垄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