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笋|国家特一级点心师董珩:粤点是广府饮食文化瑰宝( 二 )


广州日报:您曾多次参加世界级比赛并获奖 , 您认为粤点在国际舞台上取胜的秘诀是什么?
董珩:早在20世纪80年代 , 粤点已闻名世界 , 在国际专业赛事舞台上 , 粤点师傅现场带来的作品及展露的风采时常让外国友人大赞不已 。 粤点兼具美观与美味 , 尤其是可塑性极强的象形点心更是广府饮食文化中的“瑰宝” 。 粤点师的手能让面团化作丛林中的“玫瑰”、天地间的大江大河 , 那意境与气魄让外国友人甚是惊叹 。 我们团队的获奖作品“二龙争珠”“雁南飞” , 正是因塑造了唯美意境和场景而取胜 。 从深层意义而言 , 这是广府点心师傅们不畏艰难、勤苦精进技能的成果结晶 。
广州日报:55岁 , 从点心“大佬”到食品工厂研发师 , 身份转变背后的思考是什么?
董珩:现代生活方式在改变 , 我们需要不断满足人们的饮食新需求 , 比方预制菜火爆 , 人们也希望能在家中吃到如同餐厅出品的点心 。 做出好的粤点不难 , 但要让粤点经受住冷链考验而风味不改才最难 , 于我也是新的挑战 。 这些年 , 我们攻克了不少技术难题 , 如通过优化糖浆、面粉和工艺 , 将月饼做到全国销量第一 。 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 , 让更多的粤点风味升级 , 走进千家万户 。
广州日报:传统粤点应该如何与现代接轨?
董珩:如何让地道粤点走得更远 , 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 在临近退休的前几年 , 我离开做了几十年的广州酒家“厨房” , 走进了利口福的实验室 , 将多年来积累的粤点制作经验应用于食品工业中 , 通过不断实验与调整 , 让粤点成品经受得起冷链考验 , 将粤点的质感提升 , 塑造出符合现代人口味的现代粤点 , 甚至还可能将原材料成本降低 。
以叉烧包为例 。 传统做法是这样:蒸好的叉烧 , 叉烧油用来捞糯米鸡饭 , 而叉烧馅使用盐糖味粉蚝油生抽老抽 , 这里面会产生大量调味料成本 , 可叉烧馅的风味仍旧不足 。 我们改进了方法 , 烘完叉烧以后 , 将叉烧汁和油进行分离 , 再拿香叶草果纯化风味后 , 将处理好的叉烧油和汁进行推芡 , 增加叉烧馅的肉味和豉味感 。 这样一来 , 叉烧馅风味更上一层楼 , 而我们在叉烧包单品的原材料成本上 , 一年节省下来70多万元调味料费用 。
广州日报:年轻师傅们应如何传承粤菜粤点技能?
董珩:工作50多年来 , 我去过20多个国家 , 也走遍全国各地 , 每去一个地方我都会主动了解当地的饮食文化以及人们日常饮食 。 我会去尝试 , 用自己的舌头来判断食物 , 在不断的尝试中累积经验、分析食物 , 对比自己出品的食物 , 思考改进 。 敏感度和思考力需要不断磨炼 , 前提是要保有一颗永远好奇的心 。 我乐此不疲地去思考与改进出品 , 这不仅提高了食物的品质 , 更提升自我的境界 。
我希望与年轻师傅们分享我的这个做法 。 也非常乐于和年轻师傅交流 , 经常鼓励他们要多到外面的世界看看 , 多走动、多与外界交流 , 汲取优秀的烹饪经验 , 取长补短 , 要有自我驱动力争取最大进步 。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他的工作 , 带来质的提升 , 那就在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 , 也是在为广州的美好生活做奉献 。
采访手记
延续传统之美 多点创新之力
广府这片热土上孕育了无数杰出的粤点大师们 , 如罗坤、陈勋等历代粤点名师 , 通过广泛学习海内外以及全国各地的制作工艺 , 结合本地化改良优化 , 不断推陈出新 。 今日之粤点 , 在囊括宫廷面点、京津风味、姑苏特色、淮阳小吃及西式糕饼的技艺基础上融会贯通 , 大放异彩 , 成为广府文化中一颗闪亮明珠 , 名扬海内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