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乡亲们的年夜饭越吃越美

辞旧迎新岁 , 除夕晒年味 。 年夜饭 , 是中国老百姓一年中最重要的“团圆饭” 。 一席圆桌 , 几道佳肴 , 欢声笑语萦绕耳畔 , 人们的幸福喜悦之情在谈笑间不断升腾 。
这个除夕 , 在广西崇左 , 村民吃着自己种的甘蔗甜到心口;在河北乐亭 , “田专家”默默定下了来年的目标;在四川广安 , 坚守岗位的驻村干部为村民做了丰盛的佳肴;在海南白沙 , 易地扶贫搬迁的村民在新房吃上了团圆饭……
岁末回首 , 过去的一年 , 日子更好了 , 饭菜更香了 , 环境更美了 , 村民们的心里更加踏实了 。 展望来年 , 乡亲们对更加美好的生活满怀期许 。
小小农作物 , 撬动大产业
“过个甜滋滋的新年”
在广西崇左市公益村 , 村民黄海在精心准备着年夜饭 , 白切鸡、红烧排骨、菠萝鸭……大大小小的菜碟餐碗摆满了整个餐桌 , 其中那一大盘粗壮饱满的甘蔗段最是醒目 。 “这是自己家种的 , 甜着咧!”
崇左素有“中国糖都”之称 , 因这里的甘蔗总产量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而得名 。 黄海家里就种了40亩 。
“今年算是大丰收啦 , 大约有240吨 。 ”黄海笑着算起了收入账 , 按520元一吨算 , 今年他们家种甘蔗的收入就超过12万元 。
岁末年初是蔗农们最为忙碌的时候 。 起早贪黑 , 背上镰刀带上粮食 , 在蔗田里一干就是一整天 。 “累 , 但一年的努力也都在这时候得到回报 。 ”和黄海一样 , 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有甘蔗 。 以前 , 大伙们的田地都很分散 , 现在得益于糖料蔗基地的建设 , 村民们的蔗田由小块变大块 , 打理起来也更加方便 。
变化不仅体现在蔗田上 。 2021年 , 许多村民家里的装蔗车装上了机械架子 , 机械化作业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甘蔗种植中 。 “以前都是用人力将甘蔗背上车 , 很沉 , 一天下来腰酸背痛 。 现在有了机器 , 省时又省力!”黄海的妻子黄秋带说着还竖起了大拇指 。
收入年年增涨 , 日子越过越好 。 除了种植甘蔗 , 闲暇时黄海还会找些零工做 , 他打算攒足了钱去市里买房 。 “村里很多人都在城里买了房子 , 我也有这个打算 。 ”
临近除夕 , 黄海家的甘蔗已经砍了大半 。 “剩下的年后再继续 , 现在就是好好过年 , 吃点甘蔗 , 过个‘甜滋滋’的新年!”
小小农作物 , 撬动大产业 。 无独有偶 , 在广西桂林市永福县广福乡龙溪村 , 村民们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 实施农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 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
龙溪村仁庆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毛仁庆告诉采访人员 , 2021年 , 合作社为村民代销麻竹笋30余万斤 , 销售额达40万元 , 一下子解决了村民种笋的后顾之忧 。 同时 , 还有10多位村民成了他麻竹笋加工厂车间的工人 。
“以前生活困难的时候 , 过年连新衣服都买不起 , 年夜饭也只能吃点猪肉 。 现在不一样了 , 年夜饭想吃什么都有 。 ”毛仁庆告诉采访人员 , 这一桌菜 , 他最爱的还是中间这盆麻竹笋做的酸菜鱼 。
谈到对2022年的期待 , 他希望把麻竹笋加工厂继续做大 , 吸纳更多的村民来工作 , 让他们都能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心愿 。
人才是基础 , 组织是保障
“我们的日子是越过越好啦”
“喂!凤潮 , 一会儿叫着会平过来 , 咱们喝两盅!”放下电话 ,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马头营镇南赵庄子村党支部书记李军对忙着包饺子的老伴儿说 , “一会儿多炒俩菜 , 凤潮跟会平在这儿吃年夜饭!”
乡村振兴 , 人才是魂 。 从2019年南赵庄子村供销合作社作为全县首批试点成立至今 , 李军担任村供销合作社理事长 , 与社员们推选出的赵凤潮、王会平两位“田专家”一道当起了“技术顾问” , 为供销社流转的158.5亩地“把脉问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