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珩|她深入街头巷尾,挖掘城市角落,记录食物之味与人生之味( 三 )


以史家兼美食作家双重身份名世的逯耀东先生说过:中国饮食虽是小道 , 却有深厚的文化基础 , 非仅茶余酒后的谈助而已 。 毛尖在《烟火三十六味》的序言中用自己特有的风趣泼辣将这层意思重新诠释:“吃就是祖国 , 祖国就在我们的味蕾里 。 最好的家国教育 , 永远是餐桌教育 。 ……三三写下的 , 不仅是天南地北的人生 , 更是食物民族志 。 ”
烟火气 , 人情味
平民性 , 是食物和美食的区别 , 也是《烟火三十六味》最有亲和力的地方 。 与食物同行多年的三三说:“随着阅历的增长 , 我笔下的食物似乎越来越不重要了 , 面对厨师我也不再追问烹饪的细节……取而代之的是 , 每到一处 , 我更喜欢花时间实地走走逛逛 , 看看博物馆 , 挖挖小馆子 , 亲身感受真实的生活气息 。 ”
赵珩|她深入街头巷尾,挖掘城市角落,记录食物之味与人生之味
文章图片

赵珩|她深入街头巷尾,挖掘城市角落,记录食物之味与人生之味
文章图片

于是 , 她深入一个个味道的“腹地” , 在那里互联网与大数据一概失灵 , 只有本乡本地的烟火滋味 。 就如她笔下的潮汕 , 是一个个乡村与城市中每个宗族各自组成的小小社区 , 不知名的藕汤、炸豆腐、粿汁摊儿 , 其背后有家族世代经营 。 有人深夜在屠场取鲜牛肉 , 清晨开场;有人花费数十小时选豆磨浆 , 每天只卖两小时即售罄关门 。 几十年如一日 , 每天做同样的食物 , 上门的食客都是同宗 。 他们眼中的家常滋味 , 外人吃完刷新世界观 。 更不要说深藏乡间的传统豆酱 , 建在海边的鱼圆作坊 , 直接在趸船上交易的极品鱼鲜……
在勾连地方饮食与文化的过程中 , 作者的目光也不再局限于历史上老生常谈的掌故趣闻 , 而更多地关注鲜活的小人物:《滑手长鱼》里靠卖《子不语》和经营随园农家乐的袁枚 , 是出世又入世的典范 , 而他身后两百年南京城的小店老板喝茶拜佛 , 结交各路人士 , 手下的热油软兜厚撒胡椒粉 , 辛鲜烫嫩才是南京味;《弃船登岸的苏帮菜》中苏州的船菜早已登岸 , 但城郊有个老头还在固执地执行事先预定、亲自操办的老船菜 , 热油鲜鱼一勺糖;不懂逢迎奉承的张其广 , 只在女儿回家才掌勺一桌金陵家宴的曹瑞华 , 19岁开始跟随荣叔买鱼识鱼的元哥 , 只收尖儿货出手阔绰的海鲜买手“土匪”……读罢《烟火三十六味》 , 记住的不只是一道道美味 , 更有一个个人名 , 在美食江湖中浮浮沉沉 , 一如我们身边的故事 。
赵珩|她深入街头巷尾,挖掘城市角落,记录食物之味与人生之味
文章图片

一地的烟火和人情滋味 , 最为厚重之处莫不过于市集 , 所以三三对每个美食目的地的市集均辟专章娓娓道来 。 多年的经验和五湖四海的朋友让她能够像本地人一样深入市井 , 找到最具代表性的市集:老南京人四世同堂的三七八巷菜场 , 姑苏水巷边的葑门菜场 , 被苍蝇馆包围的成都玉林菜场……她还能像厨师一样看懂市集 , 不同时令的本地食材 , 三言两语就能点中要害 , 台州椒江花园路菜场每日全境的各色海鲜 , 汕头中山东市场眼花缭乱的潮式酱料 , 还有滇藏线上的香格里拉 , 纳西族、藏族、汉族汇聚一家 , 食物狂放自在……
常年跟餐饮行当打交道的三三 , 经常被问:“哪里好吃?”好吃 , 应该怎么界定呢?每当她面对这样的问题 , 总爱含糊过去 。 但是 , 她的心里一直有个答案:“好吃的食物 , 或许就藏在你家附近的巷子小馆 , 或许在纪念日烛光里的米其林餐厅 , 或许在旅途中偶遇的农家乐 , 又或许是看似平平无奇的家常菜……烟火浸透 , 人情烘烤 , 生命中能记住的滋味 , 都是好的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