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番茄的风味,究竟到哪儿去了?

番茄|番茄的风味,究竟到哪儿去了?

文章图片

番茄|番茄的风味,究竟到哪儿去了?

文章图片

番茄|番茄的风味,究竟到哪儿去了?

文章图片

番茄|番茄的风味,究竟到哪儿去了?

周末 , 一条关于番茄炒蛋的美食视频火了 , 只因博主在视频中一再强调“一定要多加番茄酱”“否则就没有了灵魂” 。 番茄究竟是怎么了?明明是自己的“主场” , 却偏偏要加入番茄酱才有灵魂?

番茄的起源
番茄起源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 , 圣女果是最原始的番茄品种(没有完全驯化的品种) , 此时的番茄十分袖珍且娇嫩 , 也就比蓝莓大了一点点 。
16世纪 , 西班牙人将野生番茄从安第斯山脉带到了欧洲 , 吃下番茄的欧洲贵族相继出现了头疼、腹泻的症状 。 由于野生番茄色泽过于鲜艳 , 人们便认为番茄有毒并称之为“撒旦果实” , 不再食用 。 但番茄好不容易才被带到欧洲 , 弃之又可惜 , 于是人们便将番茄种到了花圃中 , 做观赏用 。

到了1754年 , 英国皇家学会宣布番茄无毒可食用 , 引起人们中毒的是当时用于盛放番茄的铅盘与番茄里的酸性物质形成的化合物 。 酸甜可口的番茄很快征服了欧洲人的味蕾 , 炖肉、煮汤、制成罐头 , 在欧洲人的餐盘上大显身手 。
但是 , 到了二战以后 , 由于番茄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 与长距离运输的运作模式 , 超高的烂果率严重拖垮了种植进程 。 所以在当时 , 人们对优秀番茄的定义与好吃无关 , 而是必须要耐储运 。
“能大批量生产 , 能适应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番茄才是好番茄 。 ”高喊着口号 , 育种学家们开始了“番茄改造计划” 。

育种的舍与得
植物育种是改变植物性状 , 使之产生人类所需要的特征 , 从而有益于人类的一门科学 。
选育一个新的植物品种通常需要7到12年时间 , 一些作物的育种时间更长 。 因此育种学家要依据对消费者15到20年之后需求的预测假设来育种 。 然而这些偏好随收入、市场供需
、粮食生产、信息及技术的改变而变化 。 这些变化发生的时间要比育种时间短很多 。 因此育种时要随时依据变化来不断修正或调整育种目标 。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 专家更多地将育种重心放在了产量、耐储运和抗病性上 。

近几十年来 , 提高产量保障供给是大多数农作物育种的第一个目标 , 但产量提高的同时 , 番茄口味、品质亦会随之下降 。
番茄育种的第二个目标是要延长货架期 , 所以番茄的硬度越来越高 , 这样有利于采收、长途运输以及销售 。
番茄育种的第三个目标是增强抗性 , 番茄的新老病虫害加起来有40多种 , 2010年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就直接导致了番茄品种的重新洗牌 , 可想而知抗性对番茄生产的重要 。
经过多年的品种选育 , “现代商品番茄”完美地契合了大果、高产、颜色通红、耐储运、抗病等优秀品质 , 但唯独忽略了风味 。
“升级后的番茄”产量激增 , 仅2000年-2022年间 , 全球番茄产量上涨了近1倍 , 我国也一跃成为了全球番茄第一大国 , 常年产量占全球的1/3甚至以上 。 2021年 , 我国番茄种植面积为1669万亩 , 产量约为6609万吨 , 产值1669亿元 , 基本上是一亩番茄产值一万元 , 在常规蔬菜作物中 , 番茄的产值和效益是最高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