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及其茶文化( 四 )


蒲寿晟读书有文名,且知识渊博,精于诗文 。 他熟悉汉族的历史、传说,擅长五言、七言、律诗、绝句等多种诗文词赋和书法,尤精于五言古诗和五言律诗 。 着有《心泉学诗稿》6卷,288首,见载于《永乐大典》 。 从《心泉学诗稿》诗中可看出,蒲寿晟擅长中国诗赋,是一位深受汉族儒、道、释文化熏陶的回族诗人 。 他推崇儒家以礼教化,以德治政的思想 。 由此,南宋诗人刘克庄对蒲寿晟习汉诗词给予相当高的评价,称他的四灵体诗“变现光怪,脱换骚雅,使退之见之,必引而进之卢、孟矣”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说:“今观其诗,颇有冲淡闲适之致,在宋元之际犹属雅音 。 可以说,蒲寿晟的诗赋成就在中国诗坛上占有一定地位 。 陈垣《西域人华化考》(上、下)曾列举元代大量回回人学习汉文化的事例,其中也包括蒲寿晟的诗赋成就 。
蒲寿晟人元后隐居不仕,醉心吟唱 。 其咏清源山诗达9首,诗的题目如下:《登北山真武观试泉》、《纯阳洞读书和中山陈礼郎韵》、《题纯阳洞》(1)、《题纯阳洞》(2)、《又题纯阳洞》、《约赵委顺北山试泉》、《仲冬下沅会同僚游东
岩》、《游西岩》、《西岩》等,其中,咏茶赞泉水的有以下几首,如《登北山真武观试泉》一诗,对清源泉与清源茶极尽赞美之辞 。 全诗如下:
登北山真武观试泉 莫夸阳羡茗,在彼山之巅 。 莫夸惠山溜,试此山之泉 。 不生陆鸿渐,渴死庐玉川 。 且共春风里,不斗社雨前 。 雀舌最嫩弱植耳,嘉树一发如针然 。
灵苗合让武夷负,清香不与罗浮专 。 北山古丘神所授,以泉名郡天下传 。 置邮纵可走千里,不如一掬清且鲜 。 人生适意在所便,物各有产尽随天 。 蹇驴破帽jl}{近郭,裹茶汲井手自煎 。 泉鲜水活别无法,瓯中沸m酥雪妍 。 山中道士不识此,哆口咋舌称神仙 。 从今决意修茗事,典衣买树莳井边 。 道士且莫颠,古人作善戒所先 。
山中种茶一百顷,不如山下数亩田 。 饥餐渴饮无长物,何患敲f]惊昼眠 。 蒲寿晟还写有《西岩》和《约赵委顺北山试泉》二
首,都是描写在清源山煎茶品茗的诗作 。 抄录如下:
西岩
石路层层碧藓花,矮窗低户足烟霞 。 愁闻独鹤悲寒角,静阅群蜂凑晚衙 。 野菜旋挑奚待糁,石泉新汲自煎茶 。 炉熏销尽抛书卷,同倚阑干看日斜 。 约赵委顺北山试泉
拟寻青竹杖,同访白云龛 。 野茗春深苦,山泉雨后甘 。 鸟声尘梦醒,花事午风酣 。 静趣期心会,逢人勿费谈 。
此外,在蒲寿晟其他诗作中,也不乏优雅茶诗,如《赠老溪孚上人》
赠老溪孚上人
玉涧双盘略杓过, 对人扪虱坐鸡窠 。 煮茶与客早归去, 落日前山路更多 。 言为心声,诗如其人 。 下面,就蒲寿晟的诗词及以上
咏茶诗的内容作些解读,并分析其为官作人的一些特点 。 一、赞名山名茶
蒲寿晟对中国茶文化非常了解,茶文化知识异常丰富 。 单就《登北山真武观试泉》一诗就提到:阳羡茗茶、惠山泉水、清源山之泉,茶圣陆羽、茶仙卢仝,又相继提到社前茶、雨前茶、雀舌茶、武夷茶、罗浮茶及斗茶、煎茶等等 。
诗的大意是:不要赞叹阳羡的茶叶好,虽好远在那边的山巅;不要夸耀惠山的泉水清溜,来试一试这清源山的虎乳泉……
北山,就是泉州名山清源山 。 清源山的茶文化,源远流长 。 从”永嘉之乱“,士族南迁,沿晋江而居起 。 到了唐代,清源茶就随着释道昆在龟岩洞静修,作为苦口清心的参禅妙品 。 唐封演《封氏见闻录》也记载了山岩学禅,餐饮茶汤的事 。 而宋元时期,清源茶就与德化瓷一起远销西欧 。 故”海上丝绸之路“又称为”茶瓷之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