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国宝现磐安 , 具有上千年历史的中国茶文化活化石——玉山古茶场 , 在沉寂了数百年之后终于又被世人发现 。 据考证 , 磐安玉山古茶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 集茶叶生产 , 展销 , 交易于一体 , 在国内极为罕见 , 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 文物是时间淘洗后留存的精品 , 是前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 是一种文化的传习 , 更是后人研究历史 , 展现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画面的一面镜子 。 古茶场就展现了当时磐安茶叶生产的繁荣景象 。
【活化石——“玉山古茶场”】玉山古茶场 , 位于磐安玉山镇马塘村的茶场山麓 , 分茶场庙、管理用房、茶场三个部分 , 建筑坐北朝南 , 自西向东依次排列 , 占地两千九百四十平方 。 关于古茶场已发现的记载可追溯至宋 。 这期间的七八百年来 , 古茶场也不知经历了多少从建到败、从兴到衰的轮回 , 也不知见证了多少治乱兴亡的历史沧桑 , 能遗存至今实乃不小的奇迹 。 现存建筑为清乾隆辛丑年(一七八一年)由当地的名士周昌霁主持重修的 。
最西端的是茶场庙 , 它是明代遗存建筑 , 主脊檐饰有双龙图案 , 主脊檐、二脊檐上下都刻绘着石灰雕与壁画 。 历史风雨在上面留下了斑驳的印记 , 有些壁画已让人觉得似乎是雾里看花 。 大门上方是周昌霁的手书“茶场庙”石匾 。 庙为三开间 , 穿斗式和抬梁式混合结构 , 庙内供奉着在当地灵威显赫的“茶神”即“真君大帝”许逊 。 许逊是晋代著名的道教大师 , 成语“一人得道 , 鸡犬升天” , 相信大家也都耳熟能详 。 但这里记载的却是一个被历史遗忘的故事 。 早在晋代 , 许逊传播道教 , 游历至此地 , 见茶树满山遍野 , 且质量上佳 , 而茶叶却滞销 , 农民生活清苦 。 在古代 , 文人墨客之雅总很难摆脱与茶酒风物之干系 , 于是许逊就在此地留了下来 , 与茶农一道研究加工工艺 , 制成“婺州东白” , 并派出道童到各庙庵施茶 , 受到各方一致好评 。 从此 , “婺州东白”畅销各地 , 到唐代 , “婺州东白”被朝廷列为贡品 , 并被收入陆羽的《茶经》之中 。 后来 , “茶神”许逊就被千千万万的人顶礼膜拜 , 千百年来不从间断 。 每年春茶开摘 , 茶农便奉上第一株新茶 , 先祭“茶神”;秋收后 , 茶农便来拜谢“茶神” , 于是便形成两个以茶叶等物质交易、茶文化、民俗文化表演为中心、影响巨大的传统庙会——春社和秋社 。
与茶场一墙之隔的是茶场管理用房 , 是古时朝廷官员在此征税办公的场所 。 而今 , 管理用房已变成了“观音禅师” 。 据说 , 早在宋代 , 这里就已经建有茶场和茶场庙 , 设有“茶纲” , 到清咸丰二年 , 朝廷委派东阳县衙管理茶场 , 立“奉谕禁茶叶洋价称头碑”、“奉谕禁白术洋价称头碑”、“奉谕禁粮食洋价称头碑”三大碑 。 二00四年十二月 , 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在详细考查古茶场后指出:“这种古代市场功能性建筑在国内实属罕见 , 堪称茶业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 与古茶场密不可分的一系列茶文化令人称奇 , 填补了我国文保史上的茶文化空白 。 ‘三大碑’说明玉山古茶场除季节性茶叶交易外 , 平时还有白术、粮食等商品自由交易 , 反映了综合市场的特性 , 同时见证了山区经济发展的轨迹 。 ”
推荐阅读
- 防治感冒的绿色茶饮——山腊梅
- 神秘的高马“贡茶”
- 抬腿,转身倒不洒的马来“拉茶”
- 鱼茶
- 宋元茶文化——宋代茶业的发展
- “肉骨茶”风靡马来西亚
- 印度奶茶 喝出异国情趣
- “春茶冬喝” 妙招助力茶叶保鲜
- 不然呢是什么意思(不然呢表达了什么意思)
- 席卷阿根廷的“热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