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在外开会 , 时常带回一点当地的好茶与茶友一起分享 。
久而久之 , 茶友们便隔三差五地来到我办公室享受一杯好茶 。
【与人“分享”才有滋味】有的开门见山道:“ 又有什么好茶与大家一起分享阿?”有的便干脆自取杯具 , 熟门熟道地开柜取茶 。 我绐终认为 , 虽然我是这好茶的拥有者 , 但只要放到办公室 , 这茶就是大家的 。 所以我经常准备一些信封纸袋 , 以备有些茶友品到意犹未尽时 , 还得带回一泡茶继续与其他茶友分享 。
办公室里让大家分享好茶 , 实际上也是分享一种喜悦 , 分享一种幸福 , 分享不经意间的感动 。 同时还可以增进茶友们彼此之间的了解 。
若从真正意义上来诠释“分享”两字 , 就不仅仅是一杯茶的分享 , 而是“觉悟与奉献”的一种态度 。 中国禅茶文化中有“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四大功能 。 从精神层面上来分析禅茶文化中的“分享” , 正如高僧大德净慧老和尚对“分享”两字的理解——“用分享的心态喝这一杯茶 , 培养人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 , 想到人间还有诸多苦难 , 想到社会还有种种缺陷 , 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心奉献给对方 , 少点私欲 , 多一份公心;少一点冷漠 , 多一份爱 。 ”我想 , 净慧大德已把“分享”推到了最高境界 。
我认为 , “分享”之举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精神的 , 二是物质的 。 从哲学上说 , 也有两个方面:一是强调事物变化的内因 , 二是强调事物变化的外因 。 无论哪种层面上的“分享” , “分享”永远是美好的 , 快乐的 。
“分享”的前提是“舍得” , 也就是奉献和没有私欲 。
禅宗有一则故事:禅师在寺庙的院子里种了一棵菊花 , 三年后已是满院飘香 , 菊香一直飘到了山下的村里 。 凡来寺庙的香客都要忍不住赞叹:“好美的花儿 。 ”于是有人向禅师要花种在自己的家里 。 禅师毫不犹豫亲自动手挑选开得最鲜艳、枝叶最粗的几棵派人送到那户人家 。
禅师送花的消息马上传开 , 前来要花的人络绎不绝 。 在禅师眼里 , 这些人一个比一个可亲 , 都要给他们 。 没过几天 , 再看院子里的菊花已送得一棵不剩 。 秋天最后的一个黄昏 , 僧侣们看到满院的凄凉 , 叹道:“真可惜!这里本应是满院菊香啊 。 ”
但禅师却笑着对弟子说:“你们想想 , 这样换来是什么?三年后 , 将会是一村菊香!”
“一村菊香” , 僧侣们不由心头一热 。 此时再看看禅师 , 他脸上的笑容犹如菊花灿烂 。
禅师最后说:“我们应该把美好的事与别人一起分享 , 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这种幸福 , 即使自己一无所有 , 心里也是幸福的!这时候我们才真正的拥有了幸福 。 ”
“一村菊香” , 每每想起 , 为之感触 。 它一方面告诉人们要学会分享 , 把自己美好的东西拿出来施予别人;另一方面又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 , 当你看到别人脸上洋溢的笑容时 , 你会体会到 , 其实与别人分享幸福比自己占有幸福更幸福!
由此 , 想起我带回的茶 , 让别人来“分享” , 其实是一种快乐 , 而且这是一种加倍和增值的快乐 。 同时在大家分享中把近期工作中有些不如意的事情与茶友倾诉 , 不如意之事也会随风而逝 。
中国禅茶文化中有非常好的精华 , 其中之一便是懂得“分享” , 它使生活更有了色彩 , 有了滋味 。
质而言之 , “分享”有时虽是物质的 , 但更多的是一种心灵上的沟通 。
推荐阅读
- “三高”茶园的栽培技术
- 茶本是无情物 何谓“茶心”
- 一眼“看”穿茶叶好坏
- 如何识别“翻新茶”
- 秋季茶树要防“茶二叉蚜”
- “幼龄茶园”管理方法介绍
- 茶园抗旱保苗有“三招”办法
- 品味藏茶“茶气”
- “炒青”与“蒸青”技术
- 工夫茶与功夫茶之混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