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入心亦醉人

林语堂说:“中国人最爱品茶 。 在家中喝茶 , 上茶馆也要喝茶;开会时喝茶 , 打架讲理也要喝茶;早饭前喝茶 , 午夜三更也要喝茶;有清茶一壶 , 中国人便可随遇而安 。 ”茗泉居茶艺馆的掌门人潘坚就是冲着这开始了他的茶里人生 。 茶商曾是糕点师
已迈进而立之年门槛的潘坚沉浮“茶海”十余载 , 本以为讲起发家史他会直切“茶”题 , 哪料他的话匣子居然是从糕点师打开的 。 中学一毕业 , 早就听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潘坚在家里一刻也坐不住了 , 就像家乡的其他年轻人那样 , 他也背起简单的行囊 , 离开广宁 , 开始了外出打工之旅 。 潘坚来到了当年令他眼花缭乱的广州 , 一阵狂喜过后 , 潘坚冷静下来 , 他该在这个精彩世界扮演怎样的角色?有老乡对潘坚说 , 先随便找个工厂进去挣钱再说吧 。 但潘坚没那么干 , 他要找准一个活儿 , 一个既能让他生存又能让他发展的活儿 。 潘坚很快将目光锁定在糕点行业 , 因为他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 糕点消费越来越火 。 对 , 就干糕点 。 潘坚拿定主意直奔当时在广州颇有名气的明珠酒店 。 明珠酒店收下了这位有心的年轻人 , 潘坚也没有让收下他的酒店失望 。 两年后 , 潘坚成为名气不小的糕点师 。 再后来 , 哈尔滨、南昌、成都等地纷纷向潘坚发出或高薪聘请或授意解惑的邀请函 , 老乡们更称潘坚为大师级人物 , 其时潘坚的月收入已逾万元 , 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对绝大多数老百姓而言简直是可望不可及 。
弃“厨”从“茶”
就在人们铁定潘坚会在糕点行业任意驰骋下去的时候 , 潘坚宣布了一条让认识他的人几乎都难以置信的消息:转行干茶叶! 在常人看来 , 要是硬说糕点和茶叶有关联的话 , 无非就是糕点吃腻了来杯茶解解腻罢了 。 但在潘坚对转行的解释中找不到相关的半点字眼 , 他的解释其实很简单:以后家家都离不开茶 。 有人担心地问潘坚:“你对茶叶一点都不了解能行吗?”潘坚反问:“当年那个穷小子不是也成为了一名还算不赖的糕点师吗?” 其实 , 潘坚改做茶叶生意绝非一时兴起 。 在芳村茶叶批发市场 , 广宁人所占市场份额与福建、潮汕茶人成三足鼎立之势 , 潘坚就是要把自己在糕点业打下的江山与广宁人的这一优势巧妙结合 , 把茶叶市场拓得更宽 。 在很快占有广州酒店业茶市市场后 , 潘坚不再满足于做酒楼茶市的霸主 , 他要开自己的茶艺馆 。
既是茶商又是茶师
开茶艺馆实际上是潘坚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茶艺 , 顾名思义茶之艺 。 潘坚说 , 喝茶人人都会 , 但要冲泡得法 , 泡出一杯色、香、味俱佳的好茶 , 却并非易事 。 他还说 , 泡茶是对茶的生命历程的一种追溯 。 种植者和制造者的最高理想是把蕴藏在茶叶中的色香味开发并保存下来;品茶者的最大愿望是充分品尝茶的色香味 , 而冲泡艺术则是沟通二者的桥梁 。 潘坚几年来为此阅读了大量专业书籍 , 对各种茶叶的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 。 现在 , 潘坚的茶艺基本做到了理趣并存 , 形神兼备 。
一壶得真趣
潘坚说 , 他走的茶路算平坦的 , 仅六七年间就在佛山开了一家茶艺馆和四家茶叶分销店 。 现在 , 潘坚位于大沥的茗泉居茶艺馆经营得十分有声色 , 不少客人慕名而来 。 【茶香入心亦醉人】 “品罢佳茗方知深 , 赞叹此乃草中英”这是潘坚在他最先开的品茗居门口挂的楹联;“茗自峰山味更圆 , 泉从石出情宜洌”这是潘坚在茗泉居门口挂的楹联;“美酒千杯难成知己 , 清茶一壶也能醉人”则是潘坚在去年才开的醉茗居门口挂的楹联 。 从这些楹联中不难看出 , 潘坚对茶与人的关系形成了自己独特准则的历程 。 也许正如潘坚所悟:茶是以人为贵的 , 作为茶农 , 必须辛勤耕耘;作为茶商 , 必须以诚待人 , 热爱茶业;作为茶师 , 必须严于律己 , 好学求进;作为茶人 , 必须和诚处世 , 廉俭商德 。 亦惟此 , 方可使茶在“明”的感化中受到“理”的熏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