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茶的历史与加工制造

世界茶叶市场以红茶为中心 ,  在国际茶叶总贸易量中红茶占80%-85%红茶主要生产出口的国家开始是以中国为主 , 自19世纪后 , 中国红茶的制造向海外传播 ,  随后世界红茶市场发生很大变化 。 近百年来 , 红茶市场在国际上的发展、红茶消费的种类和比例也有了很大变化 , 由百年前以中国产销的工夫红茶为主 , 逐渐发展为当今以斯里兰卡、印度、肯尼亚产销的红碎茶为主 , 中国工夫红茶比例下降 , 红碎茶的消费达到极盛时期 ,  另外还有红茶再加工的各种速溶茶、袋泡茶等正在不断改变红茶市场的格局 。
中国红茶的历史红茶一名 , 始见于明代刘基《多能事鄙》一书 , 明代朱升的茶诗《茗理》介绍了红茶制法 。 红茶生产起源于15世纪前后 , 确切的创制年代 , 至今尚难定论 。 福建省崇安首创小种红茶制法 , 是历史上最早的一种红茶 。 1732年后 , 清代刘靖《片刻余闲集》载有“……岩茶中最高者曰老树小种 , 次则小种 , 次则小种工夫 , 次则工夫 , 次则工夫茶香…… ,  。 当时已有”小种“和”工夫“之分 。 小种红茶是红茶之祖 , 发祥于福建崇安县星村 , 产区包括武夷山范围及江西铅山 , 小种红茶有正山小种和外山小种之别 , 正山小种产于星村桐木一带 , 地势高峻 , 海拔1000~1500米 , 所产红茶又称
星村小种 , 因品质特优 , 最为着名; 坦洋、邵武、政和、光泽、沙县及江西铅山等地 , 仿制小种 , 称为外山小种 。 正山小种 , 最早外销 , 在19 世纪70年代运销欧美各国 , 年产达2.4万担 , 扬名于国际市场 。 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在《植物种志》〈1753年)中以武夷变种代表红茶品种 , 亦可说明武夷正山小种红茶早巳在国际上盛名 。 工夫红茶是在小种红茶之后 ,  由武夷山推广传播到中国东南茶区 , 简化了制法 , 到16世纪发展为工夫红茶 。
1875年前后 , 工夫红茶制法从福建传到安徽 , 原来盛产绿茶的祁门县 , 开始生产红茶 。 祁门红茶面世之后 , 由于生态条件优越、茶树品种优良、产制技术不断改进与提高 , 品质独具一格 , 成为我国工夫红茶的一枝独秀 。 在国际巿场上 ,  与印度大吉岭红茶和斯里兰卡红茶共称为世界三大高香茶 。 清饮可领略其独特的”祁门香“ , 加奶加糖调饮亦能香味不减 , 十分可口 。 英国上层人士尤喜饮用 , 曾获得”群芳最“的美誉 , 被誉为”王子茶“、”茶中英豪“ , 祁红畅销国内外 , 100
多年来市场稳定 , 旺销不减 。 2001 年祁门县被命名为”中国红茶之乡“ 。
湖红工夫 , 据史载 , 清咸丰3 年(1875)首先在湖南安化试制成功 , 后在汉寿、新化、醴陵、湖阴、浏阳、平江、长沙等地相继生产 。 20世纪50年代 , 安化、平江、桃源、新化、石门、涟源均生产工夫红茶 。 产量曾在全国占主要位置 , 1988年湖南省红茶达40万担 , 其中工夫红茶10余万担 。
宁红工夫是我国最早工夫红茶之一 , 主产江西修水、武宁、铜鼓等地 。 修水红茶始于清道光初年 ,  1892~1894年年产逾2万担 , 内质香高持久似祁红 , 畅销欧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