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种茶历史悠久 。 早在商周时期福建就巳经开始种植茶I 树,而且是作为贡茶问世 。 其所依据的是东晋常璩《华阳国志 。 巴志》中的记载:“……周武王伐纣,I 实得巴、蜀之师,着乎《尚书》……I 土植五谷,牲具六畜 。 桑、蚕、麻、鱼、盐、铜、铁、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 。 ,由此可知,臣服于周王的南方各国纷纷以土产向周王献贡,其中就包括”七闽“以茶叶进贡周王 。 至唐代,茶叶巳是福建名产之一 。 陆羽《茶经》一书提到:茶叶”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 福州的蜡面茶、露牙茶、半岩茶非常有名 。 《闽小记》云:”鼓山半岩茶,色、香、风味,当为闽中第一,不让虎丘、龙井也“ 。 迨至宋代,福建茶叶更是名扬域夕卜 。 ”江淮、荆襄、岭南、两川、二浙, 茶之所出,而出于闽中者尤天下之所嗜“ 。 到清代,经数百年的发展, 福建茶叶无论种植技术、生产形态,还是地区分布都有很大变化 。
种植技术 。 自唐代开始种茶以来,福建茶农便十分重视对适宜茶树生长的外部环境的了解以及栽培技术经验的积累 。 ”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先春朝济常雨,霁则雾露昏蒸,昼午犹寒,故茶宜之“ 。 《茶录》总结:”茶无异种,视产处为优劣 。 生于幽野,或出烂石, 不俟灌培,至时自茂,此上种也;肥园沃土 ,锄溉以时,荫叶丰腴,香味充足,此中种也;树底林下,砾壤黄砂,斯所产者,其次第又次之“ 。 可见,时人已经认识到雾多温湿之地多出好茶,天下名茶多出自江南名山胜地 。
唐宋时期,茶树的栽培多采用茶籽直播法 。 明清时期,除了传统的茶籽直播法有所改进之外,茶农还突破了原先茶树”移植则不复生“的传统观点,把育苗移栽的技术运用到种植茶树上 。 ”秋社后,摘茶子水浮,取沉者 。 略晒去湿润,沙拌,藏竹窭中,勿令冻损,俟春旺时种之 。 茶喜丛生,先治地平正,行间疏密,纵横各二尺许,每一坑下子一掬,覆以焦土,不宜太厚,次年分植,三年便可摘取“ 。 茶叶管理一般包括浇水、施肥、除草、修剪、间作等几项内容,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茶树的好坏以及所产茶叶的质量与产量 。 明清时,在施肥方面, 茶农沿用前代的方法,在下种时添加灰肥、人粪等有机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并提出了”茶生烂石“的观点 。 在除草方面,则更为精细, ”茶根土实,草木杂生则不茂 。 春时薙草,秋夏间锄掘三四遍,则次年抽茶更盛 。 茶地觉力薄,当培以焦土 。 治焦土法,下置乱草,上覆以土,用火烧过 。 每茶根傍掘一小坑, 培以升许 。 须记方所,以便次年培壅 。 晴昼锄过,可用米泔浇之“ 。 间作方面,”茶固不宜杂以恶木,惟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柏之类,与之间植,足以蔽覆霜雪, 掩映秋阳 。 其下可莳芳兰幽菊及诸清真之品,最忌与菜眭相逼,不免秽污渗漉,滓厥清真 。 生产形态 。 虽然我国种植茶树的历史十分悠久,但基本成型的茶叶生产形态却出现在唐宋时期 。 唐宋以来,福建茶叶的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从事茶叶生产的除了少数兼营茶业的农户外,最中坚的力量是那些专门从事茶叶种植的茶园户 。 除此之外,还出现有寺院茶园和国有茶园 。 明清以来,福建茶叶生产不仅延续了唐宋时期的生产形态,而且在经营方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比重变化 。
兼营茶业的农户 。 由于这部分人缺乏专业的茶园种植技术,再加上资金、‘劳动力不足等因素的制约,他们不可能从事专门的大规模的茶树种植,而更多的是在种植粮食作物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同时,也种植茶树以补贴家用 。
推荐阅读
- 中国红茶的历史与加工制造
- 茶叶塑料袋生产企业必须经QS认证
- 海湾颁布茶叶检测新标准
- 现行的国际茶叶审评标准
- 对欧盟茶叶出口程序
- 从茶叶税到茶叶专卖的血腥历史
- 图解安溪茶叶制作工艺
- 茶叶的分类
- 茶叶包装空隙将不得超过1/4
- 2 茶叶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