荼:“荼”在先秦文献中有很多意思 , 但是常见的是指一种蔬菜 , 即人们常常提及的《诗经?邶风?谷风》中的“谁谓荼苦 , 其甘如荠”(意思近似于今天民歌中唱的“只要爱情在 , 不怕吃酸菜”) , 也是基于“荼”是苦的 , 后来才引申出“痛苦”的意思 , 如“荼毒”、“荼炭”、“荼酷”等 。 既然荼菜是苦的 , 为什么人们还要吃呢 , 只能理解为当时人们对荼菜有某种偏好 , 有一种观念在支持 。
木荼:《集韵》:荼、木荼 、茶 , 茗也 。
荈:《三国志?吴韦曜传》:或密赐茶荈以当酒 。
茗:晋人郭璞注《尔雅》“槚:苦荼”的时候说:今呼早采者为荼 , 晚取者为茗 。 《洛阳伽蓝记》:“杨元慎含水噀 , 陈庆之曰:菰稗为饭 , 茗饮作浆 。 ”杜甫诗:“茗饮蔗浆携所有” 。 同时 , “茗”还指一种香草 , 《述异记》说:巴东有真香茗 , 其花色白如蔷薇 。 《南方草木状》:耶悉茗 , 南人怜其芳香 , 竞植之 。
槚:《尔雅?释木》:槚 , 苦荼 。
蔎:一指茶 , 见于《茶经》 。 二指一种香草 。
皋芦:不同的文献又写作“瓜芦”、“过罗”、“高芦”、“过芦”、“洛芦”、“哥芦”、“物芦” , 有的地方称为“苦丁”、“苦[艹/登]”等 。
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词汇 , 一般认为是对不同时间采摘的茶叶的称呼 , 如郭璞说的“早采为茶 , 晚采为茗” , “槚:苦茶”等 。 即使是这样 , 对其他字词还是没有解释 。 当然“诧”“姹”也许就是“茶”的最早记音形式 , 因为“茶”字大约在唐代才出现 。 造成这么多的茶词汇的出现 , 我们认为有几种可能 , 一是“真茶”出现之前各种原始茶 , 或近似茶的名称;另外一个原因是这些词汇中有非汉语成分 。 唐人陈藏器《本草拾遗》引南朝人沈怀远《南越志》谈到茶的时候说:皋芦“叶似茗 , 味苦涩 , 土人以为饮 , 南海谓之过罗 , 或曰物罗 , 皆夷语也 。 ”(李炳泽按:“物罗”也许是“构罗”的误写) 。 清人彭帮鼎在《闲处光阴》中说:“六经无茶字 , 窃意产茶之地 , 在古皆在蛮夷 , 时既无其物 , 安得有其字?……考茶字六义无所取 , 想即蛮夷所造之字欤?”他们的这些话是值得考虑的 。
对于“皋芦”是不是茶树 , 在茶学界一直有争论 , 认为不是茶树的人说皋芦只是在形态特征上象茶树 , 人们用它只是茶叶的一种加强剂或代用品 。 文献中也大多说皋芦“似茶” , 如《隋书?经籍志》引《桐君录》记载 , 说“南方有瓜芦木 , 亦似茗 , 至苦涩 , 取为屑茶 , 亦通宵不眠 。 ”李时珍则说“皋芦 , 叶状如茗 , 而大如掌 , 揉碎最苦 , 风味比茶不及远矣 。 今广人用之 , 名曰苦[艹登] 。 ”当代有人考证认为是冬青科的大叶冬青 , 其儿茶素、水浸出物、氨基酸含量极低 。 而主张皋芦是茶树的人则认为它是茶树的变种 , 尽管氨基酸含量低、茶味极苦 , 但是多酚类、咖啡碱含量特高 。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 , 古汉语中关于茶的“茗”和“蔎”两个词同时还分别指两种香草 , 只是我们暂时还不清楚 , 它们在古代是否是因为香才被采摘来煮汤喝的 。 唐代诗人元稹有一首宝塔诗《七字诗》是专门吟咏茶的 , 其中谈到茶的一些特征 , 如:“茶 。 香叶 , 嫩芽 。 慕诗客 , 爱僧家 。 碾雕白玉 , 罗织红纱 。 钅兆 煎黄蕊色 , 宛转曲尘花 。 夜后邀陪明月 , 晨前命对朝霞 。 洗尽古今人不倦 , 将知醉后人岂堪夸!”这首诗押a/ua/ia韵 , 说明那时候“茶”读音与现在相近 。 “香叶”看来不仅仅指真茶 , 还有可能是原茶 , 就象上文谈及的“茗”“蔎”同时指“茶”又指“香草”一样 。 “碾雕白玉 , 罗织红纱”则说明还不是泡茶 , 而是“擂茶” 。
推荐阅读
- 最早的中国茶叶
- 茶的文字及其演化传播
- 中 陈年普洱茶百票图
- 下 陈年普洱茶百票图
- 普洱茶起源
- 潮汕功夫茶的起源
- 美容养颜 茶渣新妙用
- 冬天喝什么茶好?14种草药茶 滋养肌肤 温暖肌肤
- 桂圆配菊花茶上火远离你
- 夏天最需要什么样的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