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圣陆羽(728-804)在著名的《茶经》中介绍当时的饮茶方法是说“乃斫、乃熬、乃炀、乃舂 , 贮之瓶缶之中 , 以汤沃焉 , 谓之腌茶;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 。 ”唐代陆树声在《茶寮记》中则说“晋宋以降 , 吴人采叶煮曰茗粥 。 ”杨晔《膳夫经》中也有相同记载 。 这种饮茶方法至今还流行在南方的湖南、广西和贵州、四川等地的各民族之间 , 有的称为“油茶”或“擂茶” 。 但是它的最早源头应该是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 。 藏族和北方从事畜牧业的民族的奶茶、酥油茶等 , 不仅仅是往茶水里倒奶 , 还可以放进许多干果(入核桃仁、葡萄干等) , 这些也是当时饮茶方式的沿流 , 因为这些民族的确饮茶习俗是唐代开始的 , 那时后还没有出现泡茶习惯 。
现在的泡茶是到南宋才出现 。 《宋史·食货志》说:“茶有二类 , 曰片茶 , 曰散茶 。 ”散茶可能指炒青片茶 。 陆游《安国院试茶》诗:“我是江南桑苎家 , 汲泉闻品故园茶 。 只应碧缶苍鹰爪 , 可压红囊白雪芽 。 ”自注:“曰铸则越茶矣 , 不团不散 , 而曰炒青 , 曰苍鹰爪 , 则撮泡矣 。 ”茶的饮食 , 其传播的线路基本上是从南到北 , 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到汉族地区 , 再到北方少数民族和外国 。 因为茶俗是从南方少数民族中流传到汉族地区的 , 因此南方少数民族的茶俗还保持古代的形式 。 而经过汉族传播到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时的茶俗还没有变化为泡茶的时候 , 北方少数民族的茶俗也是保留了还未产生泡茶的习俗 , 入回族的盖碗茶里就有枸芑、桂圆、枣、山楂、杏脯等 , 当然还少不了冰糖 。
文化的传播和输入往往在语言中留下痕迹 , 以前人们注意到茶叶从中国输出外国有两条线路 , 南线从福建沿海输出 , 因此西欧语言中“茶”为tea等 , 就是福建汉语的借词 , 而北线传入俄罗斯等国语言中“茶”为chai , 借北方汉语的“茶”(cha) 。 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中对“茶”的称呼 , 我们也许还能找到汉语这各种“茶”的词源 。
分布在我国中南和西南使用苗瑶语的民族和部分使用藏缅语的民族 , 他们的语言中“茶”与汉语没有关系 , 如:
【茶由南向北的传播:语言痕迹考察】贵州
苗语:[tcen22](黔东方言)/[ki32](贵阳次方言)/[ki31](惠水次方言)/[tci11](麻山次方言)/[ji55](罗泊河次方言) , 革家话:[ki13](重安江次方言) , 仡佬语:[mpei13](安顺话)/[mi33](山背后话)/[dji31dji31 ti31](居都话)/[khau55](红丰话) , 木佬语:[kou24]
湖南
苗语(湘西方言):[ci33] , 土家语:[a21tshe55]
广西
布努语:[tci42](另外一个词[ntsa13]是汉语借词) , 巴亨语:[tchi42] , 炯奈语:[tSi31] 。 布努语、巴亨语、炯奈语皆为瑶族使用 。 瑶族和畲族在历史上居住湖南 , 后来才南迁到今天的广西和广东 。
广东
畲语:[khi42] 。 畲族一般认为历史上曾经居住在今天的湖南西部 , 后来才移动到今天的广东、福建、浙江等省 。 畲语的“茶”与苗瑶语的同源 。
云南
拉祜语:[la42] , 纳西语:[le55] , 哈尼语:[la33pe33](哈尼方言)/[lo31khi55](豪尼方言) , 基诺语:[njo31la31] , 傣语:[la11](西双版纳)/[fou35leng31](德宏) , 拉基语:[tce35] 。 拉基语与贵州仡佬语关系密切 。
推荐阅读
- 最早的中国茶叶
- 茶的文字及其演化传播
- 中 陈年普洱茶百票图
- 下 陈年普洱茶百票图
- 普洱茶起源
- 潮汕功夫茶的起源
- 美容养颜 茶渣新妙用
- 冬天喝什么茶好?14种草药茶 滋养肌肤 温暖肌肤
- 桂圆配菊花茶上火远离你
- 夏天最需要什么样的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