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茶文化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 , 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 , 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 从狭义上讲 , 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 , 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 。 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 , 因而 , 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一2697年 , 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 , 益意思 。 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 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 , 即湖南的茶陵 。 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 , 叶老者饼成 , 以米膏出之 。 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 , 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 , 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 , 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 , 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 。 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 , 探讨了饮茶艺术 , 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饮茶中 , 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 , 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 , 因茶有提神益思 , 生津止渴功能 , 故寺庙崇尚饮茶 , 在寺院周围植茶树 , 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 , 专呈茶事活动 。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源远流长的茶文化】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 , 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 , 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干人社等 。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 , 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 , 宫廷用茶已分等级 。 茶仪已成礼制 , 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 , 还赐绘国外使节 。 至于下层社会 , 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 , 有人迁徒 , 邻里要献茶、有客来 , 要敬元宝茶 , 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 , 同房时要合茶 。 民间斗茶风起 , 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 , 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 , 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 , 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微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 茶类的增多 , 泡茶的技艺有别 , 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 。 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 , 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 我国茶叶从1949年产的7500四吨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吨 。 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1982年 , 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 , 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 , 1990年中华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 , 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抗州成立 , 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西湖乡正式开放 。 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 。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 , 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 。 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 , 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 。 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 , 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 , 浙江新昌 , 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 。 都以茶为载体 , 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 一.中国的茶区分四大区域 西南茶区:云、贵、川、藏南 。 华南茶区:两广、海南、福建、台湾 。 江南茶区:两湖、江西、安徽、江浙 。 江北茶区:陕南、甘南、豫南、山东南部 。 二.茶叶分类 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挤压茶六大类 。 每一大类又以产地、品种、工艺与品质特色分若干花色 , 每一花色又分等级 。 注:现在市面上所售茶叶 , 不在传统名录中的茶应视为假茶!现在70%以上属假茶 , 是一些奸商为了涨假乱起名子 , 骗百性的钱 , 本人相信各位正谈茶者 , 也正喝着假茶! 不知各位要想从学术上谈茶还是一般了解 , 我会每周提供一些茶叶知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