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发展史( 三 )


    (三)茶境
    《茶经“九之略”章有“若松间石上可坐” , “若瞰泉临涧” , “若援[上艹下三个田字]跻岩 , 引[纟亘]入洞” , 则饮茶活动可在松间石上 , 泉边涧侧 , 甚至山洞中 。 “十之图”章又载:“用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 , 陈诸座隅 。 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 , 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 。 ”室内饮茶 , 则在四壁陈挂写有《茶经》内容的挂轴 , 开后世悬挂书画条幅的先河 。
    吕温《三月三日花宴》序云:“三月三日 , 上已禊饮之日 , 诸子议以茶酌而代焉 。 乃拨花砌 , 爰诞阴 , 清风逐人 , 日色留兴 。 卧借青霭 , 坐攀花枝 , 闻莺近席羽未飞 , 红蕊拂衣而不散 。 ……”莺飞花拂 , 清风丽日 , 环境清幽 。
    钱起《与赵莒茶宴》诗云:“竹下忘言对紫茶 , 全胜羽客醉流霞 。 尘习洗尽兴难尽 , 一树蝉声片影斜 。 ”翠竹摇曳 , 树影横斜 , 环境清雅 。
    唐代茶道 , 对环境的选择重在自然 , 多选在林间石上、泉边溪畔、竹树之下清静、幽雅的自然环境中 。 或在道观僧寮、书院会馆、厅堂书斋 , 四壁常悬挂条幅 。
    (四)修道
    《茶经》“一之源”载:“茶之为物 , 味至寒 , 为饮最宜 。 精行俭德之人 ,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 , 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 ”饮茶利于“精行俭德” , 使人强身健体 。
    《茶经》“四之器” , 其风炉的设计就应用了儒家的《易经》的“八卦”和阴阳家的“五行”思想 。 风炉上铸有“坎上巽下离于中” , “体均五行去百疾”的字样 。 [钅复]的设计为:“方其耳 , 以正令也;广其缘 , 以务远也;长其脐 , 以守中也 。 ”正令、务远、守中 , 反映了儒家的“中正”的思想 。
    《茶经》不仅阐发饮茶的养生功用 , 已将饮茶提升到精神文化层次 , 旨在培养俭德、正令、务远、守中 。
    诗僧皎然 , 年长陆羽 , 与陆羽结成忘年交 。 皎然精于茶道 , 作茶诗二十多首 。 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有:“一饮涤昏寐 , 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 , 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 , 何须苦心破烦恼 。 ……熟知茶道全尔真 , 唯有丹丘得如此 。 ”皎然首标“茶道” , 在茶文化史上功并陆羽 。 他认为饮茶不仅能涤昏、清神、更是修道的门径 , 三饮便可得道全真 。
    玉川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写道:“一碗喉吻润 , 两碗破孤闷 。 三碗搜枯肠 , 唯有文字五千卷 。 四碗发清汗 , 平生不平事 , 尽问毛孔散 。 五碗肌骨清 , 六碗通仙灵 。 七碗吃不得也 ,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 ”“文字五千卷” , 是指老子五千言《道德经》 。 三碗茶 , 唯存道德 , 此与皎然“三饮便得道”义同 。 四碗茶 , 是非恩怨烟消云散 。 五碗肌骨清 , 六碗通仙灵 , 七碗羽化登仙 。 “七碗茶”流传千古 , 卢仝也因此与陆羽齐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