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英三国茶道分述

中国之茶道精华是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境界, 与日本、英国之茶道大不相同, 分述如下:
1.中国茶道:
A.茶─科学的
a.茶叶:品种众多、制作特色各自不同, 可因应各种口味需求之人们;在制茶领域中不断改良创新, 制茶机器应运而生, 符合时代需要, 省时、省力、卫生、美观 。
b.茶具:精致化之陶瓷艺术, 在造型符合实用、美观外, 更注意其烧制过程中之变化, 均要巧妙掌握其物理特性、化学原理, 以制作出完美的艺术品 。
c.功效:较注重〞意识型态〞方面, 如〔提神醒脑〕、〔消除疲劳〕、〔增强耐力〕等, 至于〞临床疗效〞方面则仅为参考 。
B.道─哲学的思想上自由自在, 无拘无束, 既可评论时事, 亦可旁及万物;在思想的领域中, 从〞实有〞到〞万无〞, 从盘古到现今, 任由驰骋 。 尤其是与各阶层的人士结合所产生之思想与行为如下:
2.日本茶道:
A.茶─大多以蒸青绿茶(煎茶)为主, 近年来也饮用乌龙茶 。 民间普遍用泡茶法, 最不良的习惯就是喝冷茶, 与中国所称忌喝冷茶及隔夜茶有所出入 。
B.道─以日本之茶道基础来说, 一大篇的繁文褥节和不断重覆的规定动作, 再加上宾主间严肃拘谨的心态与宁静萧瑟的气氛, 最不敢恭维的是一问一答的对话, 将整个过程〔礼仪〕化, 如同天皇召见一般, 这样的茶道简直是作茧自缚 。
3.英国茶道:
A.茶─大多以加味或拌花的茶叶为主 。
B.道─英国这种开放性茶道, 可喜的是有饮茶的新生命、新传统作基础, 普遍又活跃;但唯一觉得美中不足的是只知『为饮茶而饮茶』而已, 对中国之茶道而言, 还只能在门外徘徊, 未能登堂入室 。
中国茶道其他备注:
一.茶的发现与利用
中国是世界茶树原产地, 是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 。 <神农本草>说:『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荼而解之 。 』神农是上古先民的代表人物, 距今约有五千年了 。 茶叶, 有文字的记载也有三千年以上, 首见周公旦<尔雅.释木篇>:『檟, 苦茶 。 』檟─是茶叶的古名 。 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周武王伐纣, 实得巴蜀之师, .....丹漆茶秘.....皆纳贡之 。 』足以说明在公元前1066年时, 茶叶便作为『贡品』 。 王褒的一纸<僮约>(公元前59年签订之工作契约)中, 有『烹茶尽具』与『武阳买茶』的记载, 描述出当时社会中以茶为饮料, 且有商品交易之行为 。
茶神─陆羽
陆羽(公元728~804年), 字鸿渐, 一名疾, 字季疵 。 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省天门县) 。 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 长期实施调查研究, 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 并擅长品茗 。 唐.上元初年(公元760年), 陆羽隐居浙江湖州苕溪, 着作<茶经>, 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着 。
(一).唐时的基础
我国的茶道是到六世纪(唐朝)时陆羽集前人之大成, 再加上他自己的精心研究撰写『茶经』, 进而推广传播, 才奠定了茶叶今日之基础 。 陆羽的『茶经』分为三篇(即上中、下三卷), 而事实上是分为十章如下:
一之源:茶的起源
二之具:制茶的工具-------二~六为茶道实务:
三之造:茶的制造 -------有关之工具、器具大部份已被时代淘汰, 而制造方法则因茶叶由
四之器:制茶的器具-------早期的固型茶到现在的散型茶, 其制造过程、方法、情况均有所
五之煮:茶的煮法 -------不同;至于煮与饮, 因茶叶改为冲泡方式而不再用烹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