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茶德茶道】到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安溪乡间品茗 , 是一件很有味道的事 。 坐在农家庭院 , 三两人泡上一壶茶慢酌细品 , 不时有田野的芬芳阵阵飘来 , 多了几分自便和随意 。 乡间的茶文化 , 没有都市茶楼里那一招一式的繁缛程式和豪奢作派 , 更多的是一种乡间天然简约之美 。 茶艺 , 是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盏茶的艺术 。 在黄金桂发源地虎邱镇罗岩村 , 笔者有幸欣赏了一位林氏老农的茶艺 。 他身着地道土布蓝衫 , 茶具是乡间常用的粗壶 , 茶是本地产的优质绿茶 , 水是屋后的井水 。 整套茶艺融入了乡里人的纯朴观念和生活习俗:投茶直接用手 , 三指撮茶;分茶时 , 于壶中泡好茶后再入茶盅 。 据说 , 这种“茶娘式”的手法 , 还象征着母子生生不息的亲密关系呢 。 当地有“早茶一盅 , 一天威风;午茶一盅 , 劳动轻松;晚茶一盅 , 全身疏通;一天三盅 , 雷打不动”之说 。 可见这种茶俗深入人心 。 在安溪县 , 还流传着“早上喝碗铁观音 , 不用医生开药方;晚上喝碗铁观音 , 一天劳累全扫光;三天连喝铁观音 , 鸡鸭鱼肉也不香” , 可见酷爱饮茶之风气源远流长 。
所谓"茶德" , 简言之 , 是指饮茶人的道德要求 。 进一步而言 , 是将茶艺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升为一种深层次、高品位的哲学思想范畴 , 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和道德风尚 。 唐代的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说:"茶之为用 , 味至寒 , 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 "将茶德归之于饮茶人的应具有俭朴之美德 , 不单纯将饮茶看成仅仅是为满足生理需要的饮品 。 唐末刘贞德在《茶十德》一文中扩展了"茶德"的内容:"以茶利礼仁" , "以茶表敬意" , "以茶可雅心" , "以茶可行道" , 提升了饮茶的精神要求 。 包括了人的品德修养 , 并扩大到和敬待人的人际关系上去 。 中国首创的"茶德"观念在唐宋时代传入日本和朝鲜后 , 产生巨大影响并得到发展 。 日本高僧千利休提出的茶道基本精神"和、敬、清、寂" , 本质上就是通过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 , 在品茗的清寂中拂除内心和尘埃和彼此间的介蒂 , 达到和敬的道德要求 。 朝鲜茶礼倡导的"清、敬、和、乐" , 强调"中正"精神 , 也是主张纯化人的品德的中国茶德思想的延伸 。 中国当代茶学专家庄晚芳提出的"廉、美、和、敬" , 程启坤和姚国坤先生提出的"理、敬、清、融" , 台湾学者范增平先生提出的"和、俭、静、洁" , 林荆南先生提出的"美、健、性、伦" , 等等 , 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因茶文化的发展与普及 , 从不同的角度阐述饮茶人的应用的道德要求 , 强调通过饮茶的艺术实践过程 , 引导饮茶人完善个人的品德修养 , 实现人类共同追求和谐、健康、纯洁与安乐的崇高境界 。
茶道是茶文化的另一境界,安溪的茶道精髓 , 体现在一个“和”字上 。 例如 , 当地村民有什么纠纷或隔阂 , 只要长辈出面开一个“茶话会”调解 , 便可轻松把事情“摆平” 。 这种茶文化中的“和” , 意蕴着风调雨顺的天和、青山绿水的地和以及友好相融的人和 。 如果上升到茶德的高度 , “和”的内涵会更丰富 , 具有一种社会功能 , 使饮茶者追求一种收敛奢欲、洗心涤烦、振作向上、自我整合、人伦和谐、其乐融融的精神境界 。 106万人在安溪这片土地上长期和睦相处 , 亲如兄弟 , 根植、流传其间的茶文化 , 无疑具有深厚的旺盛生命力 , 是祖国灿烂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
推荐阅读
- 千年茶道中的健康新知
- 菊花龙井茶,茶道六君子
- 徽州茶道程序
- 茶道发源于中国 失传于中国,康乃馨花茶
- 屯留的茶道不亚于日本茶道
- 我们老百姓的茶道
- 图解 日本女性的茶道
- 中国4大茶道之禅宗茶道
- 四大茶道之雅士茶道
- 北京盖碗儿茶艺表演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