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与心灵净化,红茶的功效( 三 )


由于品茶取决于主体自身的境界和修养 , 茶也就成了人的精神品性的象征 。 古人说茶也和君子一样有种种美德 。 宋代司马光与苏东坡论茶墨 , 说茶与墨者正相反:茶欲白 , 墨欲黑;茶欲新 , 墨欲陈;茶欲重 , 墨欲轻 。 苏曰:奇茶妙墨俱香 , 是其德同也 。 苏轼曾写过一篇茶传用以自况 , 题为《叶嘉传》 , 叶是茶叶 , 嘉者美也 。 他把茶人情化、道德化 , 叙述了茶的历史和功德 , 实际上表达自己的不得志 。 一开始 , 略述叶嘉的出身 , 少植节操 , 或劝之业武 , 叶嘉说: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 , 一枪一旗 , 岂吾事哉!因以游 , 见陆先生(即唐代著名的茶专家陆羽) , 先生奇之 , 为著其行录传于世 , 即陆羽的《茶经》 。 后有人向皇帝推荐 , 说他风味恬淡 , 清白可爱 , 颇负盛名 , 有济世之才 。 几经周折 , 终于被天子留在朝廷 , 引而宴之 , 品尝过后 , 鼓舌欣然 , 说:始吾见嘉 , 未甚好也 , 久味之 , 殊令人爱 , 朕之精魄 , 不觉洒然而醒 。 又引古书中启乃心 , 沃朕心之语赞叶嘉 , 赐爵钜合侯 , 官为尚书 , 并说:尚书 , 朕喉舌之任也 。 后来天子贪饮过度 , 日引对 , 至于再三 , 叶嘉正言规劝 , 天子却说:卿司朕喉舌 , 而以苦辞逆我 , 我岂堪哉!命左右把叶嘉推倒在地 , 叶嘉正色说:陛下必欲甘辞利口 , 然后爱耶?臣言虽苦 , 久则有效!故此见逐 。 其后 , 叶嘉的子孙遍见海内 , 长子叫抟 , 次子叫挺 , 尤为人所爱 , 抱黄白之术 , 比于抟 , 其志尤淡泊也 , 处于山野 , 拯乡闾之困 , 人皆德之 , 所以乡人以春伐鼓 , 大会山中 , 求之以为常 。 子孙散居天下 , 皆不喜城邑 , 惟乐山居 。 茶的淡泊高洁 , 正是苏轼一生的理想 , 也代表了一大批知识分子的追求 。
也有把茶庸俗化的 。 北宋时代北苑茶为皇家专用 , 宋太宗为显皇家气派 , 命令专门制成龙、凤团茶 , 以区别于其他品种 。 除此外 , 专供皇家的茶还有御苑玉茶、万寿龙芽、上林第一、乙夜清供、承平雅玩、龙凤英华、启沃承恩、雪英、云叶、蜀葵、玉华、寸金、无比寿芽、万春银叶、宜年宝玉、玉清庆云、无疆寿龙、玉叶长春、瑞云翔龙铁观音制作、长寿玉圭、兴国岩、香口焙、上品拣芽、新收拣芽、太平嘉瑞、龙苑报春、南山应瑞等等 , 似乎茶也构成了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点缀和象征 。
【品茶与心灵净化,红茶的功效】所以 , 茶真正成为一种生活艺术 , 还是在文人士大夫这里 。 蔡襄一生爱茶 , 年老时已不能饮 , 但每天仍烹茶自娱;明代周文甫 , 每天从早至晚 , 必在规定时间自烹自饮六次 , 他极宝爱他的茶壶 , 死时甚至以壶为殉 。 那么茶究竟凭什么得到他们一生钟情呢?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 , 专门有一首诗谈他品茶的感受:竹下忘言对紫茶 , 全胜羽客醉流霞 , 尘心洗尽兴难尽 , 一树蝉声片影斜 。 (《与赵茶宴》)茶宴过后相对无言 , 尘滓脱尽 , 文人怎不竭力追求 , 难怪白居易在想到友人的茶宴时自叹花时北窗下 , 蒲黄酒对病眠人(《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 。 茶的明净清醇 , 不但洗涤心肺 , 也使人的精神心理澄清了许多 , 洗我胸中幽思清 , 鬼神应愁歌欲成 。 (秦韬玉《采茶歌》)茶之所以是一种美育方式 , 就在于它直接在日常生活中净化人的思想情感 , 虽然品茶并非为解渴 , 但它确实与人的生理感官的愉快满足联系在一起 , 因而较之其他方式更为有效和普及 。 明清之际的陈贞慧评上品茶 , 色、香、味三淡 , 初得口泊如耳 , 有间 , 甘入喉 , 静入心脾 , 有间 , 清入骨 。 嗟乎!淡者 , 道也(《秋园杂佩》) 。 茶能入骨 , 这就不是一般的感官享受了 , 淡者 , 道也 , 一缕清香中 , 获得对人生至道的体会 , 身心愉快中 , 获得人格的升华 。 茶之于人 , 其意深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