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厅|本报调查探店:“猛夸的不一定好吃,被抹黑的很委屈……”

你有这样的习惯吗?外出吃饭前 , 打开手机查看探店视频 , 了解餐厅的口味、环境和服务 。 你有这样的经历吗?探店博主推荐的菜品 , 没有宣传的那么好吃 , 心里满是失望 。 随着新兴媒体发力本地生活领域 , 探店“种草”热潮汹涌而来 。 探店博主在商家和消费者间 , 架起了信息的桥梁 。 然而 , 频繁出现的“翻车”事件 , 屡次引发争议 。 良莠不齐、有利就夸、索取特权、内容同质化……探店热潮中 , 各种乱象凸显 。 对此 , 采访人员进行了调查 。 事件两次探店闹出“拍戏”疑云 一段由探店博主发布的差评视频 , 让餐厅经营者周俊承受了不小的压力 。 在餐饮行业摸爬滚打十几年 , 周俊选择在中山区开了新店 。 今年3月 , 一名探店博主到店消费后 , 在制作的视频中对菜品的口味给予批评 。 博主尝了几口后皱起眉头 , 连连表示“太难吃” 。周俊说 ,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 , 对菜品口味如何评价是人家的权利 , 但探店期间出现的荒唐闹剧 , 让他愤怒不已 。 视频中 , 探店博主声称:“上次来的时候 , 菜量可没这么大啊!”随后 , 他招手喊来服务员询问原因 , 后者回答:“忙的时候 , 菜量就少一点 。 ”博主质疑 , “这是什么逻辑?”镜头里 , 并未出现服务员的面部和身体 。“这根本不是店里的服务员 , 而是他们带来的演员 , 这不成戏班子了吗?”周俊看到视频后 , 气得眼睛发红 , “哪个正常的服务员会这么回答呢?”周俊怀疑 , 探店博主如此自导自演“乌龙剧” , 不仅误导受众 , 且严重影响了餐厅的声誉 , 而这可能与博主上次到店消费没给打折有关 。周俊说 , 今年春节后 , 男子在餐厅吃完饭亮出了“大V”的身份 , 声称能帮助餐厅做宣传 , 希望店方给餐费打五折 , 但遭到了服务员拒绝 , 随后“大V”杀了回马枪二次探店 , 给予“差评” 。涉事博主有粉丝几千人 , 他否认了周俊的说法 。 “我怎么可能为了一口吃的 , 去丢那个人呢?”他回应采访人员称 , 这家餐厅的菜品确实不好吃 , 他只是客观评价 。 博主称 , 第二次到店 , 连他在内一共去了两个人 , 且都已出镜 , 那位服务员确实是店方的工作人员 , 不存在编造剧情演戏诋毁一说 。 他情绪有些激动 , “如果有证据证明我乱说 , 我愿意站出来向全社会道歉……问题是确实没有啊?” 周俊经营的餐厅里 , 视频设施数据只保存15日 , 已经被覆盖 。 目前 , 双方各执一词 , 真相尚不明朗 。 现状探店频繁“翻车”争议不断 周俊和探店博主产生的争端 , 折射出了餐饮商家和探店“网红”、“大V”、“达人”之间相互倚重却又“相爱相杀”的局面 。 采访中 , 绝大多数商家并不排斥博主来探店 , 对于视频拍摄一般也不加以干预 。 沙河口区西安路某火锅店的经营者刘毅表示 , 这是有利于经营的好事 , 至于博主的评价内容 , 都说众口难调 , 只要不是恶意差评就好 。本市某MCN机构运营负责人艾军认为 , 随着新兴媒体发力本地生活领域 , 探店经济俨然成为了生机勃勃、前景无限的朝阳行业 。 遍地开花的探店博主 , 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在商家和消费者间 , 架起了信息桥梁 , 一方面有力缓解了商家的“流量焦虑” , 一方面让消费者更直观地了解餐厅的口味、环境和服务 , 不出门也能知晓全城美食 。 “探店经济的出现 , 是迈进互联网+时代进程中的必然产物 , 它调动了各个生产环节的主观能动性 , 赋予关联行业更为强大的发展动能 , 进一步提升了经济创新能力和生产力 。 ” 但是 , 屡次出现的探店“翻车”现象 , 不仅伤害到了博主和商家的信誉 , 也给探店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 。 为了给岳母过生日 , 市民梁先生想好好请她吃顿饭 。 他特意查看了探店博主发布的探店视频 , 最后决定在本市一家烤肉店用餐 。 可是 , 梁先生带着妻子和岳母来到店里 , 却发现情况并不是那么回事 。 “烤肉的食材是化冻的 , 显然不是博主所说的现切牛肉;服务员不太热情 , 喊她加碳半天也没回音 , 冷冰冰的脸好像欠她钱似的 。 ”梁先生说 , 这是一次较为糟糕的用餐体验 , 事后他给探店博主的账号留言:“拜托以后说话要属实 。 ”博主的回复:“为啥你去就变了呢?怕不是你矫情 , 毕竟每个人感受不同 。 ” 此前 , 本市有消费者看过探店博主发布的视频后 , 团购了一家烤鸭店的套餐 。 万万没有料到 , 消费者大老远赶到店里 , 却被告知团购劵无法使用 , 只能失望而归 。 消费者气不打一处来:“烤鸭店不接受团购顾客 , 为啥还要盲目引流自砸招牌?探店博主也应确认团购套餐真实有效 , 然后再发布视频 , 否则以后谁还信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