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历史名茶:黄茶

黄茶作为中国六大茶类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继绿茶之后出现的第二大茶类,现于中唐时期 。 黄茶按照采摘鲜叶的嫩度又分为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 。 黄茶的当家品种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等 。 蒙顶黄芽被誉为“仙茶”,在唐代、明、清均为贡茶,君山银针到清代也进入贡茶之列,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还进入了中国名茶行列 。 为什么如此优异品质的黄茶在全国都在恢复传统名优茶的背景下却日落西山呢?
安徽农业大学从事茶叶加工教学的詹罗九教授认为,黄茶个性特点不明显是黄茶市场衰落的根本原因 。 从茶叶分类的角度来看,绿茶天然原始,保留了最多的具有抗氧化功能的活性物质,因为其没有被氧化 。 而黄茶是在绿茶的加工基础上又经过了闷黄的工序,通过非酶促氧化才变为黄茶 。 如果非酶促氧化程度很深,就成了黑茶 。 所以说黄茶是绿茶与黑茶之间的一个过渡性茶类 。 黄茶一般非酶促氧化程度较轻,似黄非黄,似绿非绿,特性非常模糊,这也是消费者将黄茶误认为是绿茶的主要原因 。
从事茶研究多年的于观亭则认为,近年来黄茶市场萎靡的主要原因是黄茶的宣传太少 。 黄茶既有两三元一斤满足劳苦大众喝的黄大茶,也有几千元一斤供给高端人士喝的黄芽茶 。
尽管黄茶的个性特点不如其他茶类那么显著,但黄茶有自己独特的品质:味厚爽口、醇和香浓,这是其他茶类难以媲美的 。 黄茶不如绿茶那么刺激,且又保留了绿茶的大部分营养成分,特别适合老年人饮用 。
多闷少抖出好茶
黄茶的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均与绿茶制法相似,其最重要的工序在于闷黄,这是形成黄茶特点的关键 。 黄芽制造分杀青、初烘、摊放、复烘、足烘五道工序 。
杀青:用口径60-70厘米的平锅,两锅或三锅砌成一灶,两口锅分生锅和熟锅,三口锅分里锅(生锅)、中锅和外锅(熟锅) 。 以木炭为燃料 。 生锅温度较高,鲜叶下锅能听到有炒芝麻的响声为度,每锅投叶量100克左右 。 杀青用芦花帚或高粱帚炒制,生锅快炒透炒,叶子要捞净抖开,用力宜轻,不伤毫芽 。 熟锅继续完成杀青,要与生锅配合得当,防止“上锅催下锅,下锅等上锅” 。 至杀青适度,即起锅摊凉 。
初烘和摊放:初烘用烘笼烘焙,火温100℃左右,每烘摊放5-6锅杀青叶,烘时勤翻匀摊,至五、六成干时,二烘并为一烘继续烘焙,约七成干时下烘 。 摊放1-2天,使其回潮黄变,剔除片杂后复烘 。
复烘:将黄变后的茶叶继续烘焙,以蒸发水分,抑制黄变,温度视黄变程度而定,黄变程度不足,温度宜低,黄变适度时温度则要高 。 一般控制火温在90℃左右,烘至八、九成干为止 。 然后再任其回潮1-2天,以促使进一步黄变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历史名茶:黄茶】足烘:温度100-120℃,以增进茶香,翻烘要勤、轻、匀,烘至足干,趁热装筒封盖 。
总之,尽管各类黄茶堆积变黄有先有后,方式方法各有不同,时间长短不一,但都是闷黄过程,这就是黄茶制法的特殊性 。
在闷黄过程中,由于湿热作用,多酚类化合物总量减少很多,特别是C-EGCG和L-EGC大量减少,由于这些酯型儿茶素自动氧化和异构化,改变了多酚类化合物的苦涩味,形成黄茶特有的金黄色泽和较绿茶醇和的滋味 。
小黄茶,大功效
黄茶是沤茶,在沤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消化酶,对脾胃最有好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懒动肥胖,都可饮而化之 。 而温州黄汤能更好地发挥黄茶原茶的功能,温州黄汤更能穿入脂肪细胞,使脂肪细胞在消化酶的作用下恢复代谢功能,将脂肪化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