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紫砂陶的鉴赏( 三 )


传世之明代壶, 壶色多为上述这三种颜色, 其它如红泥、白泥、黄泥, 书上记载是有, 但是传世至今者, 尚未见过, 故不能定论 。
陈鸣远相传为康雍时之人, 在紫砂的发展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出土一件落款为陈鸣远的朱泥残壶上, 仍可清楚的看出此壶的胎骨坚硬 。 透明光和不炫之质感, 壶上纪年为雍正四年, 由此可见清初之紫砂盛世, 应为康雍之时, 做法仍承接明时之风 。 出窑之土质虽然干粗无光泽, 一旦以茶养之, 必然变化迅速, 明显地由粗涩变成光和不炫的细腻质感, 此点是明末清初紫砂胎土的特色 。
2. 清中
3.
约公元一七九六年~一八六一年, 雍干之时, 由于窑火已逊, 故胎骨虽硬, 温润透明之感已较明末清初时逊色, 正因时质粗、色枯不润泽, 常上釉于表面加以装饰, 以二十二倍放大镜观察表面, 颗粒组合结构已略作改变, 其中含有的黄色及草绿色颗粒较明末少, 红褐色颗粒较粗 。 干隆时期的紫砂, 表面均含有黄色之光, 早期砂质较粗, 晚期土质逐渐转为细腻, 此时选料筛土较为仔细 。 段泥︰金黄色底泥中夹杂着墨色和赭色颗粒, 其间还含着微透明状的鹅黄颗粒, 看起来是平着含在其中, 而非凸出的砂粒状;红紫砂(泥)︰泥中夹有少量淡墨色和鹅黄颗粒, 胎骨较为松散, 故养成不易, 泥光艳, 色带海棠红, 有膏冻之质感 。
嘉道之时之紫砂, 色泽调配较多, 无论泥色为黄、褐、紫, 其中均夹杂大量之黄颗粒, 故养成后质感细腻, 惟光和透明感略逊明末之紫砂 。
3. 清末
约公元一八六二~一九一一年 。 此时紫砂胎土之发展, 更趋向多元化, 紫泥加上氧化锰, 调配成黑泥的方法, 是此时才开始有的, 初期的黑泥色墨黑, 常有似铁锈之结晶 。 白泥之传世品, 如王东石、何心舟所作, 也是此时稀有之物 。 紫泥中与红紫泥中隐含之黄颗粒较清中时少, 朱泥色红不如清中之色娇艳, 质感也较清中时差 。
4. 民初
约公元一九一一~一九三八年, 民初之时, 以二○至三○年是紫

推荐阅读